[发明专利]薄膜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2188.7 | 申请日: | 200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1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藤原俊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TD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37/00 | 分类号: | H01F37/00;H01F27/255;H01F30/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浦柏明;刘宗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缠绕于磁性膜上的薄膜线圈的薄膜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在各种用途的电子设备领域中,广泛使用了包含薄膜线圈 的薄膜器件。作为这样的薄膜器件的一例,可举出具有电感的电路 元件的薄膜电感器。
作为安装在薄膜器件上的薄膜线圈的形状,按照小型化(器件面 积的缩小化)以及厚度薄(器件厚度的薄型化)的要求而采用了螺 旋型,但是,在不仅要求小型化以及厚度薄、同时也要求提高性能 的用途中,采用了螺线管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具有该螺 线管型薄膜线圈的薄膜器件中,在薄膜磁性体(磁芯)的周围,励 磁导体配置为螺线管状,与具有螺旋型的薄膜线圈的情况相比,能 够提高电感。
专利文献1 特开平05-029146号公报
作为该螺线管型的薄膜线圈,公知的是具有分割为多个部分的结 构的薄膜线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该薄膜线圈是将形成在 磁性绝缘衬底的一面以及另一面上的第一以及第二线圈导体和形成 在贯通该磁性绝缘衬底的贯通孔上的连接导体连接而成的。为了在 薄膜线圈整体上使直流电阻均匀化,第一以及第二线圈导体的厚度 彼此相等。
专利文献2 特开2004-296816号公报
在具有螺线管型的薄膜线圈的现有薄膜器件中,在小型化以及厚 度薄的观点上满足了要求,另一方面,还不能说满足了提高性能的 要求。特别是,在将薄膜器件应用到薄膜电感器时,为了实现提高 性能,必须提高电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有 缠绕在磁性膜上的薄膜线圈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电感的薄膜器件。
本发明的第1薄膜器件具有衬底、配置在衬底上的磁性膜、和缠 绕在磁性膜上的薄膜线圈,薄膜线圈包括:多个第一线圈部分,配 列在接近衬底的阶层面上;多个第二线圈部分,配列在远离衬底的 阶层面上;多个第三线圈部分,与第一以及第二线圈部分串联连接, 第一线圈部分的厚度比第二线圈部分的厚度小。在该薄膜器件中, 使第一以及第二线圈部分的厚度总和固定,与使它们的厚度彼此相 等的情况不同,因为第一线圈部分的厚度不会过大,所以,磁性膜 基底的起伏变小。由此,因为磁性膜的平坦性变好,故磁特性(导 磁率)难以恶化。
在该薄膜器件中,还可以具有至少两个追加磁性膜,以夹持磁性 膜以及薄膜线圈的方式配置。此外,也可以是多个第二线圈部分以 与多个第一线圈部分的一端或者另一端重叠的方式配置,第三线圈 部分配置在第一和第二线圈部分相互重叠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第2薄膜器件具有相互对置配置的第一磁性膜以及第 二磁性膜、缠绕在第二磁性膜上的薄膜线圈,薄膜线圈包括:多个 第一线圈部分,配列在第一以及第二磁性膜之间;多个第二线圈部 分,夹持第二磁性膜并配列在第一线圈部分的相反侧;多个第三线 圈部分,与第一以及第二线圈部分串联连接,在薄膜线圈缠绕方向 上的至少一个末端的第一线圈部分的厚度比第二线圈部分的厚度 小。在该薄膜器件中,在缠绕于第二磁性膜上的薄膜线圈上,由第 一以及第二磁性膜夹持的第一线圈部分中至少末端的厚度比没有被 第一以及第二磁性膜夹持的第二线圈部分的厚度小,所以,与第一 线圈部分中至少末端的厚度大于等于第二线圈部分的厚度的情况相 比,第一以及第二磁性膜间泄漏磁通的量减少。在该薄膜器件中, 各第一线圈部分的厚度可以比第二线圈部分的厚度小。此时,各第 一线圈部分的厚度可以彼此相等,或者也可以各第一线圈部分的厚 度在末端以外更大。在后者的情况下,优选各第一线圈部分的厚度 从末端向中央逐渐变大。此外,可以是多个第二线圈部分以与多个 第一线圈部分的一端或者另一端重叠的方式配置,第三线圈部分配 置在第一和第二线圈部分相互重叠的位置上。并且,优选薄膜线圈 的缠绕方向的至少第二线圈部分的厚度TB与末端的第一线圈部分的 厚度TA之比TB/TA在1<TB/TA≤2.7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薄膜器件,具有缠绕在磁性膜上的薄膜线圈, 配置在接近衬底的阶层的第一线圈部分的厚度比配置在远离衬底的 阶层的第二线圈部分的厚度小,故能够提高电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DK株式会社,未经TD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21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