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3,5-二取代吡唑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4137.8 | 申请日: | 200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7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源;潘雪华;季丽;柏祝;贺海鹰;陈曙辉;李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31/12 | 分类号: | C07D231/12;C07D40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劲风 |
地址: | 200131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取代 吡唑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3,5-二取代吡唑的实用合成方法,通过合理的实验手段得到合成3,5-二取代吡唑的优化反应条件。
技术背景:
吡唑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生物活性[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s;2005;44;491-495.]。在医药和农药方面,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已涉足除草、杀虫、杀螨、杀菌和植物生长调节等多个领域[Modern Agrochemicals;2006;5;6-12.]。近年来,3,5-二取代吡唑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3,5-二取代吡唑的合成方法有:1)α,β-不饱和酮与肼[Bull.Chem.Soc.Jpn.;1991,68,719-720.]或1,3-二酮与肼关环合成法[J.Organomet.Chem.;2004,689,3265-3274.];2)醛类化合物在肼类化合物的存在下与炔反应的合成法。后者是较为新兴的合成方法。在上述醛+肼+炔的合成反应中,文献报道[J.Org.Chem.;2003,68,5381-5383.]存在反应时间长,炔的用量大及收率不高等缺点,使得此类吡唑化合物的合成存在诸多问题,存在难以实现合成大量3,5-二取代吡唑化合物的缺点。文献中报道,醛跟肼反应先得到重氮类化合物,此化合物在碱存在下与炔反应即可得到3,5-二取代吡唑。这种采用一锅煮的方法较之前的方法有了较大的改进,为进行吡唑化合物的大量合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重复文献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了诸多问题。在文献中报道的几例吡唑化合物的合成中,收率在20-60%之间;同时反应时间长达48小时且炔类化合物的用量高达5个当量。这些问题使得分离纯化难度大,合成成本高,经济性差,从而不利于吡唑类化合物的大量合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开发一种简洁方便经济的3,5-二取代吡唑的实用合成方法,主要解决现有合成方法存在分离纯化难度大,合成成本高,经济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合理的溶剂筛选,通过对反应物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的考察以提高合成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能够进行3,5-二取代吡唑类化合物的大量合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中3,5-二取代吡唑的合成工艺如下:将溶于溶剂中的醛类化合物先与磺酰肼类化合物反应得到重氮类化合物,重氮类化合物在碱存在下与炔反应得到3,5-二取代吡唑。其特征在于:所用的溶剂为甲苯;第一步反应中醛类化合物与磺酰肼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第二步加入的碱为NaOH水溶液,NaOH含量与肼相同当量;第三步加入1.5当量的炔类化合物,反应后经常规处理得到纯净目标产物,化学反应式为:
R1=Me,p-MeC6H4
反应式中Ar1代表芳香环取代基,R1为甲基或者对甲基苯基,Ar2为芳香环取代基。
考虑到文献中的诸多不足,我们对条件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以求开发出一种简洁、方便、经济的3,5-二取代吡唑的实用合成方法,采用合理的溶剂筛选,通过对反应物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的考察以提高合成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能够进行3,5-二取代吡唑类化合物的大量合成。我们以文献中的一个化合物为例进行条件优化,反应方程式如下:
首先在文献报道的条件下进行了溶剂的筛选,见表1;同样条件下,以甲苯作为溶剂收率明显提高,以下我们选取甲苯作为溶剂。
表1:使用不同溶剂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41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