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98055.0 | 申请日: | 200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3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平岩一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协和合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3/44 | 分类号: | F16H3/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级 变速 行星 齿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用自动变速机的能进行多级变速的行星齿轮系。
背景技术
用于车辆用自动变速机的行星齿轮系,主要着眼于提高车辆的燃料利用率、排气特性、加速性能等,使能进行前进6级的多级变速的机构供实用。
供实用的以往的前进6级的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由2组或者3组行星齿轮和5个摩擦部件得到前进6级的变速比(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为了得到前进6级的变速比,以往的行星齿轮系除了设有2组或者3组的行星齿轮组之外,还必须在与它们相同的轴上设置5个摩擦部件,当配置它们时,轴向所需要的空间会增大,因此,在该行星齿轮系用于搭载在横向配置发动机的所谓发动机横置式前轮驱动车等上的变速机上时,存在有时难以向车辆上搭载该行星齿轮系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申请人提出了能把2组行星齿轮和5至6个摩擦部件分别配置在2个轴上而减小轴向所需空间的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195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806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变速机的轴向长度长而在应用于发动机横置式车辆时在所需要的空间方面有限制的变速机进行改进,而使其可以得到7级以上的合适的变速比。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该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能得到前进7级以上的合适的变速而提高燃料利用率,且能缩短齿轮系的轴向长度,并且能提高对发动机横置式车辆的变速机的适用性。
本发明的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被构成为:具有输入轴、与该输入轴平行设置的第1输出轴和第2输出轴、与第1输出轴一体的第1驱动齿轮和与第2输出轴一体的第2驱动齿轮、与第1驱动齿轮和第2驱动齿轮啮合的输出齿轮、第1行星齿轮组、第2行星齿轮组、和中间齿轮;上述第1行星齿轮组与第1输出轴同轴配置,具有第1太阳轮、第1环形齿轮、与第1环形齿轮和第1太阳轮啮合的第1小齿轮、旋转自由地轴支承第1小齿轮的第1齿轮架,把输入轴的转速转换成第1驱动齿轮的转速;上述第2行星齿轮组与第2输出轴同轴配置,具有第2太阳轮、第2环形齿轮、与第2环形齿轮和第2太阳轮啮合的第2小齿轮、旋转自由地轴支承第2小齿轮的第2齿轮架,把输入轴的转速转换成第2驱动齿轮的转速;上述中间齿轮将第1太阳轮和第2太阳轮连接起来;上述输入轴可由第1齿轮对与第1环形齿轮连接,可由第2齿轮对与第2齿轮架连接;第1输出轴连接或可连接在第1齿轮架上,第2输出轴连接或可连接在第2环形齿轮上;第2齿轮架可以固定在壳体侧;第1太阳轮和第2太阳轮可以由第1齿轮对与输入轴连接,且可以固定在壳体侧,而且可以由与输入轴同轴配置的中间齿轮与输入轴连接。
本发明的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把第1行星齿轮组和第2行星齿轮组与各连结部件分开配置在第1输出轴与第2输出轴和输入轴上,并且用第1、第2齿轮对将输入轴与第1和第2行星齿轮组连接起来,由与输入轴同轴配置的中间齿轮将第1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第2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连接起来,由此,可以得到前进7级以上的多级的变速比,可以在谋求提高燃料利用率的同时缩短行星齿轮系的轴向长度。因此,相应地,在把该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搭载在发动机横置的前轮驱动车等上时,可以应用于车宽小的车、将其与轴向长度更大的发动机组合地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的结构的简图(实施例1)。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轴的配置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动作表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的结构的简图(实施例2)。
图5表示实施例2的动作表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的结构的简图。(实施例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各实施例和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装置的1个实施例的简图。
图2表示从图1的左侧看时的各轴的位置关系。
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配置有借助流体联轴器(fluid coupling)2由发动机1驱动的输入轴10、与发动机1的输出轴1a同轴且与它们平行的第1输出轴12和第2输出轴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协和合金株式会社,未经协和合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80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