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自动多通量箱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98315.4 | 申请日: | 200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0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效科;张红星;宋文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红星;王效科 |
主分类号: | G01N35/00 | 分类号: | G01N35/00;G01V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通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陆地生态系统监测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监测陆地生 态系统与大气间的CO2交换通量的全自动多通量箱系统。
背景技术
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交换是全球碳循环的最重要组成部 分,是判断陆地生态系统是“碳源”或“碳汇”的重要指标。科学地 测定其CO2交换通量一直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工作之 一。提高观测的效率和减少观测对自然的干扰,是科学精确地估算区 域和全球尺度上的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交换量的关键。目前较 好的是采用动态通量箱红外CO2分析仪法进行监测,而采用多个通量 箱进行多点连续监测,是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自动通量箱的自动开 启系统一般采用电动机驱动或汽缸驱动,目前的大部分通量箱只能够 在一个地点进行相对连续的观测(Fang and Moncrieff 1998),或者在有 限的几个地点用若干小通量箱进行相对连续的观测(Law et al2001,Drewitt,2002)。土壤呼吸存在空间变异(Rochette et al.1991, McGinn et al.1998,Kelliher et al.1999,Rayment and Jarvis2000),而且小 的通量箱边缘效应明显,易于造成较大的误差(Norman et al.1997)。 所以,全自动、大尺寸、多通量箱系统对于CO2的测定变得很有意义。 Jill Bubier利用由10个大尺寸通量箱组成的闭路循环观测系统对冬季 积雪情况下的CO2释放特征进行了研究,实现了相对连续的半自动监 测,但是每个通量箱的测定需要18分钟,3个小时后才能够对同一个 点进行第二次测定,连续性受到影响,同时,其通量箱自动控制技术 有待提高,没有实现全天候自动循环监测。梁乃申开发出一套由16 个大尺寸通量箱组成的开放气路循环系统,并应用此系统对林地CO2释放作了研究,证明了该系统的可靠性。然而该系统所需平衡时间较 长,每个箱需要20分钟,这可能阻碍了雨水和凋落物的进入,同时, 因为闭合时间长通量箱内部环境会有较大改变,特别是温度升高效 应,这不利于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内部的林 窗等光照充分的地方的测定(Naishen Liang,2003)。此外,通量箱的 开闭用数据采集器控制,控制能力不够,每次需要6个箱一起关闭才 能循环,在反映空间变异时有很大的局限。目前已有系统主要问题与 不足是,自动控制技术落后,不能全天候在多个地点快速连续监测, 并且对被观测对象的扰动较大,进而影响测量的精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反应速度快、高频率、能在多个地点进 行全天候连续循环监测,对被监测对象扰动小的全自动多通量箱系 统。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全自动多通量箱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红外CO2分析仪、缓冲 器、干燥器、过滤器、流量计、气泵、数据采集器和多个通量箱,每 一通量箱侧壁及上盖间装有一气缸,空气压缩机连接第一多通阀,该 第一多通阀分出若干支路,第一多通阀的每一支路上设有一第一电磁 阀,第一多通阀的每一支路与一通量箱内的气缸连接;每一通量箱由 设有一第二电磁阀的气路管道连接第二多通阀,第二多通阀的总管依 次连接缓冲器、干燥器、过滤器、流量计、红外CO2分析仪、气泵后 与第三多通阀的总管连接,该第三多通阀分出的每一支路连接一通量 箱,第三多通阀的每一支路上设有一第三电磁阀,形成循环气路,红 外CO2分析仪通过电路与一数据采集器连接,所述系统中和气缸相 连,用于控制气缸伸缩的第一电磁阀,以及通量箱上用于控制循环气 路的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皆通过电路与一逻辑控制器连接。所述 通量箱内还安装有一风扇,该风扇通过电路与上述逻辑控制器连接。
所述通量箱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在6个以上,30 个一下就能达到要求,效果较好的采用18-20个即可。
所述通量箱上盖上设有一气管,连通通量箱内外。
所述通量箱的上盖上固定有“U”形加强筋,加强筋可采用金属 或高强度材料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红星;王效科,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红星;王效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83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