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紫茎泽兰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098997.9 申请日: 2007-05-08
公开(公告)号: CN101302156A 公开(公告)日: 2008-11-12
发明(设计)人: 曹坳程;侯婧;吴建平;何兰;田宇;郭美霞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C69/732 分类号: C07C69/732;C07C67/56;A61K36/53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094***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泽兰 中绿原酸 提取 工艺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紫茎泽兰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

背景技术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为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墨 西哥,20世纪50年代前后自缅甸和越南传入我国云南南部,因其生长及繁殖能力极 强,已在云南省及其周边许多地区蔓延。由于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农林牧副业带 来了严重危害。

鉴于紫茎泽兰已成为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各地在加强控制紫 茎泽兰蔓延措施的同时,纷纷展开对其综合利用的研究,力图变害为宝。在文献1: 闰乾胜,陈庆华,杨婕,李华民,曹坳程,文永奇,何兰.入侵物种紫茎泽兰化学成 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1):70中,报道了 紫茎泽兰中含有化学成分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HA)。绿原酸又称咖啡单宁酸, 具有显著的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诱变、抗肿瘤及利胆、降压、增高白血球、兴 奋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生理活性,在国内外已被作为添加剂广泛用于食品、功能(保 健)食品、饮料中。

现在,国内主要以金银花为原料提取绿原酸,如文献2:王天制,李永梅.金银花 的研究进展.华西药学杂志,2000,15(4):292中公开的方法,但是该方法提取物中仅 含1%的绿原酸,产率低;金银花资源大量采集,造成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紫茎泽兰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该方法以紫茎泽兰为 起始原料,不仅可以弥补以金银花为原料提取绿原酸时资源有限的不足,还可以在将 紫茎泽兰毒草为我所用,变害为宝,获得高产率地绿原酸。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紫茎泽兰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将紫茎泽兰的嫩茎叶粉碎成粉末;

2)将步骤1)中得到的紫茎泽兰嫩茎叶粉末,加入体积比为20—60%的乙醇水溶 液,并用盐酸调pH值至2—6;在50—80℃,将混和液煎煮2—5小时;

所加入的紫茎泽兰嫩茎叶粉末和乙醇水溶液的重量比为1:8—13;

3)减压抽滤,滤出滤液1;将滤渣再次加入体积比为20—60%的乙醇水溶液,并 用盐酸调pH值至2—6;在50—80℃,将混和液回流2—5小时;

4)减压抽滤,滤出滤液2;将滤渣再次加入体积比为20—60%的乙醇水溶液,并 用盐酸调pH值至2—6;在50—80℃,将混和液回流2—5小时;

5)减压抽滤,滤出滤液3;合并三次的滤液,蒸发除去溶剂,将所得浸膏用空气 泵吹干,得到绿原酸的粗产品;

6)用大孔树脂法纯化绿原酸的粗产品,将绿原酸的粗产品溶于乙醇中,上样到大 孔树脂中,用去离子水作为洗脱液,过柱两次;将水洗脱物除去溶剂,干燥,得到绿 原酸提取物。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6)的大孔树脂为NKA-9型、NKA-II型或D101型大 孔树脂。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6)中绿原酸的粗产品、溶样的乙醇和洗脱的去离子 水的比例为10g:100mL:400mL。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6)中过柱时控制流速1—3mL/min。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6)中,还可使用乙醇进一步洗脱,得到少量的绿原 酸提取物。

本发明先用20-60%的乙醇溶液进行提取,再通过大孔树脂进一步纯化产品,开 发出一套适合从紫茎泽兰中提取绿原酸的最优路线。该方法使用紫茎泽兰为起始原料, 其在我国分布广阔,所以原料丰富。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得到含量高达52.56%的绿原 酸提取物,高产率地获得绿原酸。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简单,成本低廉,适于工业化生 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先将紫茎泽兰的嫩茎叶粉碎成粉末,然后称取100克紫茎泽兰嫩茎叶粉末,装于 圆底烧瓶中,加入800g20%(体积比)的乙醇水溶液,并用盐酸调pH值至6;在80 ℃,将混和液回流2小时。

用布氏漏斗减压抽滤,滤出滤液1移至茄型瓶中;将滤渣重新装回圆底烧瓶中, 再次加入800g20%(体积比)的乙醇水溶液,并用盐酸调pH值至6;在80℃,将混 和液煎煮2小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89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