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稠油油田油井产油量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99380.9 | 申请日: | 200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7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周守为;姜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E21B43/30 | 分类号: | E21B4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27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油油 油井 产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稠油油田油井产油量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钻井诱生疏松砂岩稠油流动通道以提高油井产油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稠油油田的原油采收率比普通油田低很多,如:地层粘度小于10mPa.s的油田,采收率可达到50%以上;而地层粘度70-100mPa.s的油田,采收率要达到25%都非常困难。长期以来,原油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围绕稠油开发,研究和应用了蒸汽吞吐、蒸汽驱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火烧油层、井筒加热、气体驱油、微生物驱油、注轻油(溶剂)稀释和原油降粘剂等物理和化学方法降低原油粘度,增加原油在地层的渗流能力,提高原油采收率。这些方法分别在加拿大、委内瑞拉、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以及辽河、吉林、胜利、大港和新疆等油田试验和应用,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油效果。
但是,对于海上油田,要实施上述技术面临诸多困难:
1)注入设备体积庞大,占据空间大,采油平台空间狭小,无法摆放;如果平台改造,成本太高;
2)注入工艺流程能耗高,平台动力难以满足;有些技术需要淡水,平台海水淡化成本高;
3)轻油稀释技术中轻油资源短缺,外部运输,成本太高,经济效益差;
4)使用原油降粘剂,量大成本高,且有环境污染的可能;
5)上述技术在海上油田应用都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海上油田还无法应用上述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稠油油井产油量的方法。
本发明提高稠油油井产油量的方法,是在油层中,沿水平方向用钻井的方法钻若干与主井眼连通的水平分支井眼,在主井眼周围和油层深部诱导产生若干类似树根形状的诱生油流通道,从而提高了油井产油量。
其中,抽出诱生油流通道中的细粉流动砂,还产生若干次生油流通道。水平分支井眼的数目为1-11。
本发明根据海上稠油油藏特点、岩石力学性质和地层流体特性,特别是采油平台使用寿命的限制(一般为20年),通过钻井产生若干诱生油流通道,增加渗流通道和改善稠油在地层中的渗流能力,使原油从油层流到井筒更容易,从而大幅度提高油田单井产能和采油速度,具有巨大的经济和技术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钻井诱生油流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钻井产生诱生油流通道来提高稠油油田油井产油量的方法,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油层岩石力学性质、油藏特点和地层流体特性,按照合理的最大产能设计主井眼1和水平分支井眼2的直径和长度;
2、按照地层流动砂启动的最小压差和骨架砂保持的最大压差,计算在井眼周围和油层深部诱导产生类似树根形状的诱生油流通道3的数目和结构;
3、油层中的细粉流动砂从诱生流道中流出,向油藏深部传递,进一步形成次生油流通道4,从而在油层中形成立体网络油流通道,大大增加稠油在地层中流向井眼的通道,提高油井产油量。
诱生油流通道越多,原油从油层流到井筒越容易,油井产量越高,通常产量是普通井的1.4-14倍;而且,油层中可动砂随油流出,骨架结构砂保持不变,因此,油井长时间保持旺盛的产能。
实施例1、渤海A稠油油田实施钻井诱生油流通道的方法
在油层采用钻井的方法在油层钻2个水平分支井眼,分别列于主井眼的两侧,并与主井眼连通,在分支井眼周围产生若干诱生油流通道,该油井产量47方/天,原油含水9.6%,稳产680天以上。
作为对照,邻近普通油井34方/天,原油含水5.6%,原油产量呈现自然递减趋势。本发明方法可提高产油量0.4倍。
实例2:渤海B稠油油田实施钻井诱生油流通道的方法
在油层采用钻井的方法在油层钻3个水平分支井眼,与主井眼连通,在分支井眼周围产生若干诱生油流通道,油层中细粉流动砂随油流出,骨架结构砂保持不变,在诱生油流通道出产生若干次生油流通道,从而在油层中形成立体网络油流通道,大大增加稠油在地层中流向井眼的通道。该油井产量109方/天,原油含水43.8%,含水稳定,稳产77天以上。
作为对照,邻近普通油井11方/天,原油含水85.5%,原油含水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本发明方法可提高产油量8.9倍。
实例3:渤海C稠油油田实施钻井诱生油流通道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93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