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叶片式流体机械节能增效的三因素匹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9552.2 | 申请日: | 200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1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聂超群;朱俊强;张宏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4D29/66 | 分类号: | F04D29/66;F04D27/00;F04D29/4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叶片 流体 机械 节能 增效 因素 匹配 方法 | ||
1.一种叶片式流体机械的导叶、静叶、转速可调三因素匹配方法,用于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其特征在于,整个系统的运行是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的,通过变频技术改变压气机的转速,在新的转速工况下,通过可控调节装置对进口导叶和下游静叶进行调节,使进口导叶和下游静叶的每个叶片通流部分的进气攻角均保持在δ=2°~5°的范围内,使叶片通道内部的流动损失减小,同时,在保持压比不变的条件下,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能在小流量范围稳定运行,并且通过喘振先兆诊断及捕捉措施,使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稳定运行的区域拓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A、导叶可调、静叶可调、转速可调三因素匹配是在自适应和反馈模式的框架下执行的;
B、依据外部管线反馈的压气机流量的需求信号,通过压气机运行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从进口流量测量装置和压气机出口压力测量装置采集流量和压力信号,经过压气机运行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的数据在线处理,获取整个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目前的运行状况,
C、对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运行状况与外部管线反馈的压气机流量的需求信号进行比较后,依靠压气机运行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中计算机设定的控制规律执行在线调节步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步中,对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运行状况与外部管线反馈的压气机流量的需求信号进行比较后,若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运行流量比反馈的流量小时,则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运行的工况必须向小流量范围调节,同时保证压气机出口压力测量装置维持恒定:
一、小额度降低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的转速;
二、依靠运行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向进口导叶伺服调节器和第一级静叶伺服调节器发出调节信号;
三、进口可调导叶装置和可调静叶装置在接受到调节信号后,导叶可调装置和静叶可调装置的安装角向减少方向步进推进;
四、在线监测进口流量测量装置和压气机出口压力测量装置采集流量和压力信号;
五、将第四步所监测的流量信号与外部管线反馈的压气机流量的需求信号进行比较,求出差异的绝对值;
六、当差异的绝对值不大于千分之五时,停止向进口导叶伺服调节器和第一级静叶伺服调节器发出调节信号;
七、依据压气机出口压力测量装置和压气机运行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中喘振先兆分析模块,密切监视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压力的动态变化趋势;
八、一旦出现喘振先兆,压气机运行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向压气机喘振放风阀发出控制信号,打开喘振放风阀,防止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进入喘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步中,对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运行状况与外部管线反馈的压气机流量的需求信号进行比较后,若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运行流量比反馈的流量大时,则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运行的工况必须向大流量范围调节,同时保证压气机出口压力测量装置维持恒定:
一、小额度增加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的转速;
二、依靠运行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向进口导叶伺服调节器和第一级静叶伺服调节器发出调节信号;
三、进口可调导叶装置和可调静叶装置在接受到调节信号后,导叶可调装置和静叶可调装置的安装角向增加方向步进推进;
四、在线监测进口流量测量装置和压气机出口压力测量装置采集流量和压力信号;
五、将第四步所监测的流量信号与外部管线反馈的的需求信号进行比较,求出差异的绝对值;
六、当差异的绝对值不大于千分之五时,停止向进口导叶伺服调节器和第一级静叶伺服调节器发出调节信号;
七、依据压气机出口压力测量装置和压气机运行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中喘振先兆分析模块密切监视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压力的动态变化趋势;
八、一旦出现喘振先兆,压气机出口压力测量装置和压气机运行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向压气机喘振放风阀发出控制信号,打开喘振放风阀,防止叶片式通用流体压缩机械系统进入喘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955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