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床工件定位的煞车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02268.6 | 申请日: | 200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1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卢永祥;林忠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远东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5/20 | 分类号: | B23Q5/20;F16D55/24;F16D65/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燕力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床 工件 定位 煞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车床工件定位的刹车装置,尤指一种于车床夹头进行工件定位时所用的刹车装置,利用动力源顶推抵掣块,来使碟刹片摩擦抵撑刹车垫片而达夹头刹车不转动位移。
背景技术
一般车床在运作时,是先以夹头对应夹掣工件,让架设在机台上的刀具对工件进行加工,而当在夹掣工件时,将工件夹设于夹头上之后需进行工件钻铣加工的动作,让工件位于中心位置处才能具有加工的基准点,所以,工件定位对加工的程序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工件钻铣加工的当时,其夹头的转轴若无定位,会在调整过程中产生晃动,使定位无法达到正确,进而使加工程序及工件产生偏移,所以,转轴需定位不动,才能定位出正确的中心位置,而加工出精密的工件。
请参阅图5所示,该车床转轴5上设有一外露式的碟刹片51,于碟刹片51两端面设有夹掣件52,该夹掣件52以动力源53作为启动夹合的动力,所以,当工件于钻铣加工时,即必须启动动力源53来推动夹掣件52,让夹掣件52对碟刹片51夹合,使转轴5定位不移动,如此,才能准确定位工件,而制作加工出精密工件。
由上述构件中可知,该碟刹片51的设置,因外露至夹掣件52处以致面积大于夹头54刀塔,故占空间,且加工时会因碟刹片51过大而无法全面加工产生局限;另,两夹掣件52对应夹固碟刹片51会产生铁屑,而外露式容易让灰尘杂屑掉入,除了影响夹掣效果之外,清理也不容易,同时,夹掣件52在动力源53输入动力未完全,产生夹掣不当或夹固动作不确定时,都无法侦测出,或于机台内所配合组装的O形环55会有间隙,当移动时则产生定位精密度的偏差,因此,刹车定位的过程中具有不尽理想之处。
本发明人鉴于上述车床刹车结构于实际制作及实施使用上的缺失之处,而加以修正、改进,同时本着求好的精神及理念,并由专业的知识、经验的辅助,以及在多方巧思、试验后,方创设出本发明,以提供一种车床工件定位的刹车装置,以改善现有技术同时节省产制成本的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床工件定位的刹车装置,使其达到正确顺畅的刹车作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床工件定位的刹车装置,该刹车装置设置于车床机台组设夹头的主轴处,其中:
该刹车装置为于机台上所固设且供主轴穿设的基座内环设有抵掣块,该基座对应抵掣块侧壁设有通道,且通道外端口对应组装有动力源;于主轴上固设一固定座且令固定座对应基座,于固定座与基座抵掣块之间设有一碟刹片,该碟刹片套设在主轴上并周向定位于固定座端面,且固定座端面对应碟刹片处套设有环垫圈,固定座周缘对应碟刹片处套设有刹车垫片;
再于基座周缘固设一环座,环座对应抵掣块端面处组设有数个弹性顶推组及二传感器。
该动力源为油压动力装置。
该动力源为气压动力装置。
该弹性顶推组设有一组以上。
二传感器分别为对抵掣块顶掣接触及脱离距离的感测。
由上所述,该刹车装置是于伸展出主轴的基座内环设有抵掣块,该基座对应抵掣块侧壁设有通道,且通道内对应组装有动力源来顶推抵掣块,使位于基座与夹头间的碟刹片产生位移而摩擦顶靠主轴固定座所套设的刹车垫片,使其主轴被定位刹车而不会转动,让夹头能进行夹掣工件的钻铣加工动作;同时,于基座对应抵掣块处设有传感器,来感应抵掣块顶撑回复的状态,使其达到正确顺畅的刹车作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整体剖视示意图。
图2:本发明刹车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3:本发明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本发明局部放大动作示意图。
图5:现有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 机台 11 基座
12 通道 13 动力源
14 环座 2 夹头
21 固定座 22 环垫圈
3 主轴 4 刹车装置
41 抵掣块 42 碟刹片
43 刹车垫片 44 弹性顶推组
45 传感器
5 转轴 51 碟刹片
52 夹掣件 53 动力源
54 夹头 55 O形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远东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远东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22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