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炭基-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02741.0 | 申请日: | 200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9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何姗;夏仲力;齐逸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姗;夏仲力;齐逸梅 |
主分类号: | C04B38/00 | 分类号: | C04B38/00;C04B35/52 |
代理公司: | 景德镇市高岭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程雷 |
地址: | 333000***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陶瓷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孔炭 基-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是, 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水体污染日益加剧。 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中,活性炭因其具有的吸附有害物质的能 力而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活性竹炭存在大量的微孔,使其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比表 面积在200~300m2/g),但是,活性竹炭多孔的特点使得它机械强度较 低,在某些应用领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怎样利用活性竹炭的优良 特性,研制一种既保持竹炭材料比表面积大、活性高的特点,又兼具 质轻、强度高、耐蚀性强的新型多孔材料,是本发明的主要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在制备多孔炭基——陶瓷(以下简称炭基— —陶瓷)复合材料过程中,在1100℃高温烧制莫来石陶瓷条件下,采 取有效措施防止竹炭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而丢失.从而最大限度地保 持材料中活性炭的含炭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以毛竹加工后的竹屑废料为原料,采取磷 酸浸渍、干燥、培烧、碾磨、过筛获得活性竹炭粉末;然后用硅溶胶 和氢氧化铝制作抗氧化剂溶胶;接着取竹炭粉末和高岭土,掺入 SiO2-Al2O3系列溶胶和小米混合成泥团形成干坯,上述干坯主要成份重 量配比如下:竹炭粉末70~75%,精制高岭土10~15%,SiO2-Al2O3溶 胶5~10%,小米15~20%;将干坯填埋置焦炭中,放在陶瓷坩锅内, 在900-1100℃条件下烧成,获得炭基——陶瓷复合材料。
本发明由于一方面在原料配方中掺入抗氧化剂(选用Sio2-AI2O3系列溶胶抗氧化剂),在炭材料周围形成抗氧化保护膜,有效阻止部分 炭与氧气发生反应,采用Sio2-AI2O3系列溶胶抗氧化剂,又有助于莫 来石晶相的形成,提高炭基——陶瓷复合材料的机械强度.另一方面使 用焦炭粉作为埋烧用填埋剂,可以在1100℃烧制过程中消耗氧气,进 一步防止部分炭氧化,促进莫来石晶相的形成.
本项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的显著优点:由非氧化物多孔活 性竹炭和氧化物陶瓷组分构成的复合材料,大大强化了材料结构,兼 具了竹炭、陶瓷两种材料的优点。这种环境友好型高效多孔炭基-陶瓷 复合材料生物陶粒比表面积大,生物活性好,可以替代传统普通陶粒 和塑料填料,大大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图1是本发明工艺流程图
图2是本实施例所得炭基-陶瓷复合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
图3是本实施例所得炭基-陶瓷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解释说明本发明:
1、竹炭的制取
我们采用磷酸活性法制取竹炭。具体制作过程(1)选取生长期三年 以上毛竹竹屑;(2)配制浓度为15%的磷酸;(3)将竹屑废料在磷酸溶液 中浸泡6小时;(4)取出浸泡后的竹屑,放入烘箱干燥(干燥温度80℃) (5)培烧干燥竹屑制成竹炭(6)碾碎、过筛获得活性竹炭。
2、原料混合、成形和干燥
分别取70克竹炭粉末,10克精制高岭土粉末和15克小米,干性 均匀混合,然后加入5克SiO2-Al2O3系溶胶混合,稍稍搅拌,再加入 适量蒸馏水,将混合干料逐渐和成泥团,将大块泥团制成直径7~12 mm小泥球。
3、烧成
将球坯用焦炭粉包裹。放入陶瓷坩锅内,然后充填焦炭粉并加盖密封。 将坩锅放入电炉中,加热烧制;在坩锅110~150℃、560~650℃温度 区间升温速率要缓慢,过到900~1100℃温度范围时保温2h,最高温 度为1100
4、结果检测
采用煮沸法测定炭基-陶瓷复合材料颗粒的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 抗压强度利用抗力试验测得;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进 行结构形貌分析。从图2中可以看出孔径大小分布较均匀,其中最大 的孔径约为100μm,从图3的X射线衍射(XRD)图中可以看出形成了 较好的莫来石晶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姗;夏仲力;齐逸梅,未经何姗;夏仲力;齐逸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27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