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频的反射式小盲区超声波检测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02781.5 | 申请日: | 200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4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孙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跃 |
主分类号: | G01B17/00 | 分类号: | G01B17/00;G01S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11浙江省温州市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反射 盲区 超声波 检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反射式超声波传感器检测时由于发射信号对接收信号的影响,一般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测量盲区,普通超声波探头都是工作在其谐振点上,即工作频率上,在该频率上,可以保证其发射功率最大和接收灵敏度最高,以此获得理想的测量范围,但同时也带来原理上无法消除的测量盲区。一些人采用变发射功率的方法减小盲区,即在小范围时,减小发射功率,以减小发射信号对接收信号的影响。但该方法由于存在原理上的缺陷,且实现电路复杂,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系统采用通用型超声波探头(传感器),用多频率的检测方法,从原理上基本消除测量盲区,实现小盲区或无盲区测量。
本系统超声波探头的工作频率不少于二个,但是它不同于宽带型超声波传感器的多频率工作。我们这里仅以二个工作频率为例说明工作原理,其中一个频率f1就工作在超声波探头的固有频率上,即我们现在正常使用时的工作频率,这时候超声波探头发射功率最高,接收灵敏度也最高。另外一个频率f2工作在超声波探头的通频带之外,其灵敏度和发射功率比工作在f1时要小很多,例如选小8dB。频率f1的检测过程和目前广泛采用的检测方法一样,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的发明主要是采用了频率f2检测小范围的被测量,这个检测范围就在频率f1检测时的盲区及其附近。由于发射频率f2不在谐振点附近,其发射功率要小很多,接收电路的灵敏度也要低很多,因此发射信号对接收信号的直接影响也要小的多,同时在同样的发射电路情况下,其发射的拖尾也要小很多,这就可以使其盲区大大减小。
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在工作频率上,能够测量的范围更大。如果选择单一频率工作,通常我们希望盲区范围尽可能小,而测量距离尽可能大,这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因为通过提高发射功率或提高接收灵敏度可以扩展测量范围,但会降低短距离的测量稳定性,如果通过增加盲区范围,去掉不稳定的区域,其结果是提高了远距离的测量范围,减小了近距离的测量范围,即增加了测量盲区。反之如果减少发射功率或减小接收灵敏度,其结果相反。即对于选择单一频率工作超声波检测系统,盲区范围尽可能小,而测量远距离范围尽可能大是一对固有矛盾,但是对于我们的多频系统,由于传统的测量盲区由频率f2来完成测量,因此,对频率f1而言,它主要考虑的是远距离测量范围问题,这样就把这个矛盾化解了。因此,对于我们的基于多频的小盲区超声波检测器而言,多频系统不仅仅是提高了盲区的测量性能,也改善进了远距离的测量性能。
我们这里的多频测量不同于宽带型超声波的多频率工作,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我们的检测原理上是一个频率是工作在探头灵敏区另一个频率工作在探头的非灵敏区,而宽带型超声波探头原理上都是工作在灵敏区的;第二我们的不同频率是负责检测不同距离范围的被测量,而宽带型超声波探头探测的距离范围并不是选择不同工作频率的基本依据。
超声波检测时,在电路设计上通常有单探头和双探头两种方法,即单探头是发射和接收工作都由同一个探头完成,而双探头是发射和接收工作由两个探头分别完成。对于双探头,在近距离检测时,由于f2发射频率不在接受探头的工作点上,发射探头直接到接收探头上的干扰信号比用f1频率工作时小的多,所以发射时可以同步接收信号而不受干扰,而反射信号到接收探头的信号比发射探头直接到接收探头上的信号要大的多,因此在近距离f2频率仍能正常工作,实现无盲区测量。对于单探头,由于其探头要同时担任发射任务,而要保证超声波波形正常接收,最小发射时间有一定限制,因此不能完全实现无盲区工作,但是由于发射频率不在谐振点上,其发射的拖尾要小很多,因此也可以使其盲区大大减小。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这里举一个超声波测距的方案为例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跃,未经孙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27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