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氯乙烯合成转化系统高液位热水循环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04303.8 | 申请日: | 2007-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8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姚思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思明 |
主分类号: | F17D1/14 | 分类号: | F17D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0031内蒙古自治区呼和***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氯乙烯 合成 转化 系统 高液位 热水 循环 | ||
1.所属技术领域:
氯乙烯合成转化循环水换热系统
2.背景技术:
强制循环法
设置热水槽运行时的保持液面低限低于转化器系统水液面最低点或相持平,热水循环槽出口设离心 泵,利用泵压推动热水进入转化器,由转化器循环水出口出,回流入热水循环槽。
自循环法
设置热水槽运行时的保持液面低限低于转化器系统水液面最低点或相持平,热水循环槽出口设离心 泵,利用泵压推动热水少量进入转化器补水。转化器上部设汽水分离自循环罐,利用转化器内反应气反应 放出热量被转化器内部换热循环水吸收从而密度降低或汽化向上流动而与转化器相接的汽水分离自循环 罐内水因未吸收大量转化反应热而密度大于转化器内部循环水或未被汽化向下流动。向下流动的水接转化 器循环水进口,向上流动的水则由转化器出口接汽水分离自循环罐进口使转化器到汽水分离自循环罐达到 独立循环,多余补充水则由汽水分离自循环罐溢流口回流入热水循环槽,多余热量则以蒸汽形式由汽水分 离自循环罐气相口送至热水循环槽。
3.目的:
达到减少氯乙烯合成转化系统换热循环水动力设备的使用,从而节省能源降低消耗。
彻底消除因循环系统动力突然消失造成循环水槽溢罐带来的浪费。
拓宽动力不变条件下转化系统扩容增添转化器的数量区间从而节省系统扩容投入。
4.技术方案:
技术原理:利用离心泵连续做功将水顺管路甩出,泵心形成负压,大气压力将水不断压入泵心从而得 以实施本循环法。
技术要求:根据技术原理及节能降耗的宗旨有:
A.高热水循环槽设置,使热水循环槽在运行时保持液面范围的最低限与转化系统液面相持平或高于此 液面。如此遇循环系统动力突然消失则不会造成热水循环槽溢罐,同时也保证了回水总管上安装的离心泵 内有水从而达到顺利启动。(转化系统液位指:转化系统无动力时循环水能达到的最点)(转化系统包括: 转化器、热水循环槽、转化器循环水进出口管及进水和回水总管)
B.转化系统的热水回水总管液面设置与转化器出水口液面相持平为易。此设置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热 水循环槽距水平地面的加高高度,从而节省材料。
C.在转化系统的热水回水总管上加设离心泵,加设位置选热水回水总管路上距热水循环槽回水口最近 的管路距离为易,无特殊要求此位置一般为热水循环槽回水口进口处。这样可以降低离心泵的做功量,同 时在确保回流水量足够带走转化热时可以大量扩容增加转化器。由于离心泵安装在回水总管上可以保持作 功一定,克服回水总管内水作功远远小于克服回水总管内水加转化器内水加上水总管内水作功量,因此可 减少动力设备的使用。
D.确保转化系统上水总管、回水总管至离心泵进口管道流量在相同条件下大于离心泵出口管道流量。 (即要求转化系统上水总管与回水总管径大于离心泵出口管道管径)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转化系统阻力导致 上水延迟从而使热水循环槽上、回水不平衡带来的溢罐现象的发生。
5.与背景技术相比益处:
与强制循环法相比由于是回水总管加动力离心泵控制回水流量计换热量,从而能发挥离心泵的最大效 率,同时做功的恒定、少量高效化,亦可节省动力设备的投入降低维护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其次提 高的循环槽罐体可彻底消除循环水系统动力突然消失造成的溢罐浪费。
与自循环法相比可以节省对自循环系统汽水分离罐和汽相管路,阀门等材料的投入,解决由于自循环 系统受转化器内触媒活性高时反应放热大而不能急时带走热量导致焦化活性碳中的碳而降低触媒活性,阻 塞管道的问题,同时材料的减少降低了维护量,阀门调节点的减少简化了操作维护工序。汽液混合回流可 以平衡汽体中的热量,减少热水循环槽蒸汽的排放。其次提高的循环罐体可彻底消除循环水系统动力突然 消失造成的溢罐浪费。
6.实施方式:
1、根据转化系统内转化器回水口位置确定转化系统回水总管位置及走向,再根据转化系统内转化器 上水口位置确定转化系统上水总管位置及走向。
2、在保证转化系统回水总管与离心泵泵心在同一水平面的前提下,用转化系统回水总管中心线位置 高减去离心泵心到泵基座底部距离,从而得到一点位置,从此点位置到地平面做离心泵增高基础。
3、指定已知热水循环槽低限液面。用泵心位置点高度减去热水循环槽低限液面到槽底部距离,得到 一点位置,从此点位置到地平面做循环槽增高基础。
4、增高基础设备就位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思明,未经姚思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43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青蟹种蟹的双层底培育池
- 下一篇:一种连续制取CO2灭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