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感测马达的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05047.4 | 申请日: | 200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2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黄生虎;邱俊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6/18 | 分类号: | H02P6/18;H02P6/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宝成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感测 马达 控制电路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无感测马达的控制电路,包括:
一第一线圈;
一第二线圈;
一第一切换电路,电性连接于该第一线圈,且切换控制该第一线圈上的电流流经方向;
一第二切换电路,电性连接于该第二线圈,且切换控制该第二线圈上的电流流经方向;以及
一辅助开关电路,电性连接于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之间,并与该第一切换电路及该第二切换电路共同控制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上的电流流经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中,该第一切换电路具有一第一开关组件及一第二开关组件,其中,该第一开关组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圈的一端,该第二开关组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圈的另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更包括有一电源电极,电性连接该第一开关组件及该第二开关组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中,该第一切换电路更包括有一第一二极管及一第二二极管,且该第一二极管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于该第一开关组件,而该第二二极管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于该第二开关组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中,该第二切换电路具有一第三开关组件及一第四开关组件,其中,该第三开关组件电性连接该第二线圈的一端,该第四开关组件电性连接该第二线圈的另一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电路,更包含有一接地电极,电性连接该第三开关组件及该第四开关组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电路,其中,该第二切换电路更包括有一第三二极管及一第四二极管,且该第三二极管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于该第三开关组件,而该第四二极管以并联方式电性连接于该第四开关组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中,该辅助开关电路具有一第一辅助开关组件及一第二辅助开关组件,其中,该第一辅助开关组件电性连接于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之间,且该第二辅助开关组件亦电性连接于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电路,其中,该第一辅助开关组件及该第二辅助开关组件为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电路,其中,该第一辅助开关组件及该第二辅助开关组件分别以串联方式电性连接一二极管。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更包括一处理单元,与该控制电路电性连接以控制该控制电路。
12.一种无感测马达的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其中,该控制电路包括一第一线圈、一第二线圈、一第一切换电路、一第二切换电路及一辅助开关电路,其中,该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该第一切换电路、该第二切换电路及该辅助开关电路交替导通,以使该控制电路形成一半桥模式,并使一电流流经该第一线圈或该第二线圈,以启动该马达;
该第一切换电路、该第二切换电路及该辅助开关电路交替导通,以使该控制电路形成一全桥模式,并使该电流同时流经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
该控制电路于该全桥模式下,使该电流流经该第一线圈或该第二线圈;
以及
该控制电路重复执行于全桥模式时的状态,以维持该马达的运转。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该第一切换电路具有一第一开关组件及一第二开关组件,其中,该第一开关组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圈,该第二开关组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圈,该第二切换电路具有一第三开关组件及一第四开关组件,其中,该第三开关组件电性连接该第二线圈,该第四开关组件电性连接该第二线圈,该辅助开关电路具有一第一辅助开关组件及一第二辅助开关组件,该两辅助开关组件分别电性连接于该两切换电路之间,而当导通该第二开关组件、该第三开关组件及该第二辅助开关组件时,自该第一线圈检测一第一感测信号或一感应电动势,若检测到该第一感测信号,则导通该第一开关组件、该第四开关组件及该第一辅助开关组件,并自该第一线圈检测一第二感测信号或一感应电动势,并完成半桥模式下的马达启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更包括当启动未达稳定转速时,重复该控制电路半桥模式下的启动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504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