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医脉诊的分析系统与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05501.6 | 申请日: | 200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06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郭博昭;杨静修;吴炫璋;陈幸祐;吴天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静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医 分析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中医脉诊的分析系统与方法,尤其是一种关于中医脉象构成要素的定量分析的中医脉诊的分析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脉诊是中医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生理与病理的状况;而脉象千变万化,如弦脉、滑脉、平脉、短脉等28脉象,并不是只有心跳而已,脉诊需考虑到病患脉搏的位、数、形、势的变化。中医师作脉诊时,以指按压饶骨动脉,利用手指感觉脉动,进行病患整体状态的诊断,就″位″而言,桡骨动脉处即可分为寸、关、尺三部份。古代周学海提出脉诊时要力求把位、数、形、势讲得真切:“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位者,浮沉尺寸也。数者,迟数促结也。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上述的位、数、形、势是判断脉象的纲领,但脉诊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简便而又科学的表述方法,必需依靠人手指感觉出微妙的触觉而诊断,临床上并不能很好地实行。
自20世纪50年代所发展的先前技术开始以西方传来的脉搏描绘技术进行脉波图形化的尝试。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所发展的检测重复性好、长期测试稳定性佳、取脉压力的读取和标记方便、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及动态范围的仪器。台湾地区则自20世纪70年代起所发展的先前技术,如脉波仪,是由脉搏感应器、压力转换器、多频道记录器,将脉波仪与计算机相结合,使脉波图与心电图同步显现。另一种先前技术则利用傅立叶转换分析由压力转换器取得的脉波,以不同频率共振波强度作为不同脏腑的健康状态的指标。上述先前技术价格昂贵,脉位的选取仍靠人为操作,且报告的分析仍不够详细客观,仍需靠中医师判读,且相关数据无法供西医界了解与讨论有关。
现代医学的研究,构成脉搏的因素,主要是心脏搏动(包括搏出量与搏出力)所产生的压力、动脉管壁弹性与末梢抵抗力、血液粘稠度三个条件。正常脉搏的成因是心跳频率、心脏活动节律、心脏射血功能、动脉壁弹性、小动脉紧张度、血管充盈度及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等多种因素综合反映。
另外,压力脉图取得的生理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动脉脉搏除发出压力搏动的信号之外,还有管腔容积、血流速度、脉管的三度空间运动等多种信息。脉象图的研究大多还局限于28脉的范围内,如弦脉、滑脉、疾脉等,某脉的脉象图实质上可能是某复合脉的脉搏波图,况且某些脉象的压力脉图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目前用压力脉图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位″与″形″上的探讨,有其局限性,不能将脉象的脉位、脉宽、脉长、脉率、脉律、脉力、脉流、脉体等指标全部定量地反映出来,尚需要配合其它方法进行脉象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脉诊的分析系统,通过信号收集定量分析中医脉象构成要素,尤其是对「形」、「数」、「势」进行定量分析。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脉诊的分析方法,参考连续的血压信号与心电信号,以界定中医脉象构成要素的定量指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脉诊的分析系统与方法,从西医的角度来定义「形」、「数」、「势」分析。
为达到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医脉诊的分析系统,包含一脉波信号收集装置,用以收集并产生血压信号与心电信号;以及一信号处理单元,接收并分析连续的前述血压信号与心电信号,前述信号处理单元的执行包含:建构所测量到前述血压信号的部位参数;建构在由前述血压信号或心电信号所运算的心率参数;建构在由前述血压信号所分析的血压波形参数;建构在心率变异性(HRV)及动脉压变异性(APV)的频谱分析参数;以及基于上述参数界定中医脉象构成要素的定量指标。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中医脉诊的分析方法,参考连续的血压信号与心电信号,该分析方法包含:建构所测量到前述血压信号的部位参数;建构在由前述血压信号或心电信号所运算的心率参数;建构在由前述血压信号所分析的血压波形参数;建构在动脉压变异性(APV)及心率变异性(HRV)的频谱分析参数;以及基于上述参数界定中医脉象构成要素的定量指标。
本发明的优点为把难以定量的脉象,通过自动化运算出定量指标,使得脉象判定标准上有一致性,避免人为诊断的误差,而提升脉诊的准确性,增进脉诊仪的效能,并与西医结合,以上皆为本发明优异的效能。
配合所附附图、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申请专利范围,对上述及本发明的其它目的与优点进行了详述。然而,当可了解所附附图纯为解说本发明的精神而设,不当视为本发明范畴的定义。有关本发明保护范围的定义,请参照所附的权利要求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医脉诊的分析系统的系统方块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未经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55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