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猪苓的栽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05880.9 | 申请日: | 2007-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0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菊地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津村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C12N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猪苓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猪苓的栽培方法,更具体地,涉及可以使猪苓的菌核在短期内效率良好地增殖的猪苓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是属于多孔菌科的菌类,其菌核(猪苓:Polyporus),自古以来被作为天然药使用,加到五苓汤、猪苓汤等中药处方中。另外,最近除利尿作用外,还报道了猪苓具有抗脂肪肝作用、抗肿瘤作用、增强血小板聚集作用等。
在日本该猪苓的采收量极少,进口中国产的野生猪苓。但是,存在如下问题:由于中国的森林正在减少,因此对于将来的供应量及品质稳定性等产生强烈不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例如,报道了在阔叶树原木上人工接种猪苓的纯粹培养菌,实现该菌在原木材内的繁殖,然后将该原木埋置到土壤中而形成菌核的栽培方法(参考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上述方法中,栽培需要的时间长,并且其增殖率也低,因此在效率和成本方面不足。
因此,要求开发可以在短期内使猪苓的菌核效率良好地增殖的栽培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2-220113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该情况进行的,其课题为:提供一种可使猪苓的菌核在短期内效率良好地增殖的栽培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对猪苓的栽培方法进行了精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猪苓与具有特定性质的蜜环菌共生,可使其菌核在短期内效率良好地增殖,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是一种猪苓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猪苓与植物病原性低的蜜环菌共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短期内效率良好地使猪苓的菌核增殖,可实现猪苓的人工栽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使猪苓与植物病原性低的蜜环菌共生培养、使其增殖。
猪苓在土中形成黑褐色的不规则块状的菌核,从菌核或寄主上产生子实体,本发明方法在培养中使用该菌核。本发明中使用的猪苓的菌核,其大小、重量、产地等没有特别的限定,由于直径2~10cm左右的菌核增殖率高,因此优选使用。
另外,在本发明中,将植物病原性低的蜜环菌(以下简称为“蜜环菌”)与猪苓共生。本说明书中,“植物病原性”表示蜜环菌的菌丝寄生在健康生长的树木上,使树木枯死或衰弱的意思。众所周知,蜜环菌属菌中大量存在性质不同的种类,存在上述含义的植物病原性高和低的种类,通过使用植物病原性低的种类的蜜环菌,可提高与猪苓的共生率,并且提高菌核的增殖率。作为这样植物病原性低的蜜环菌,具体可以列举芥黄蜜环菌(Armillaria sinapina)、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gallica)等。
使前述植物病原性低的蜜环菌与猪苓共生时,优选使用预先将该蜜环菌在原木上培养一定期间的种菌材。通过使用像这样蜜环菌活跃地增长并生长旺盛的种菌材,可以提高与猪苓的共生率以及菌核的增殖率。该种菌材可以通过常规方法制造,例如,可以通过在枹栎(Quercus serrata)等阔叶树上接种预先在培养基上培养的植物病原性低的蜜环菌,将其培养一定期间,从而制造蜜环菌生长旺盛的种菌材。
实施本发明时使用的菌床中,通过将前述种菌材与猪苓的菌核靠近配置、培养,可以使其共生。另外,本发明中,猪苓与蜜环菌共生是指:蜜环菌的菌丝进入猪苓的菌核内,两者坚固结合,达到拿起蜜环菌根状菌丝束的一端时,猪苓的菌核不会从根状菌丝束上脱离的程度这样的状态。
另外,上述菌床,除所述蜜环菌种菌材与猪苓的菌核以外,优选包含枹栎、山毛榉等阔叶树的原木作为蜜环菌的营养源。该阔叶树的原木,其种类、大小等不受特别限定,优选例如直径5~10cm、长30~100cm左右的原木,另外,优选使用新鲜的原木。进一步,上述菌床优选包含阔叶树的枯叶作为与阔叶树的原木同样的蜜环菌的营养源。
在上述菌床中,适当配置前述蜜环菌种菌材、猪苓的菌核等,优选使用腐殖土等土填埋它们之间的空间。像这样通过使用土栽培,可以保护猪苓不受杂菌污染。
上述菌床可以是在野外挖坑制造,另外还可以是用木箱、花盆等培养容器制造。可以在这种坑或培养容器内配置上述蜜环菌种菌材等来制造菌床,例如,可通过如下操作获得菌床:在菌床的最底部铺阔叶树的枯叶,在枯叶上摆放上述蜜环菌种菌材,接种猪苓的菌核,再在其上摆放阔叶树的原木,用土壤填埋各材料的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津村,未经株式会社津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58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