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装置及无线耳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06389.8 | 申请日: | 2007-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6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姚钟颖;张景川;淦禹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38 | 分类号: | H04B1/38;G06F3/023;H04R5/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葛宝成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无线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多重输入模式的无线耳机装置,当切换输入模块的输入模式时,藉由改变光源的状态或改变光源所提供光的颜色,可使得使用者识别所用的输入模式。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移动通信装置使用时,通常直接接收与传送语音于通信装置的本身。然而,随着对便利性上的需求增加,逐步利用有线的耳机,延长使用者与移动通信装置间的距离,而不限定将移动通信装置紧贴耳朵,避免减少电磁波对使用者的影响。然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如此虽可减低电磁波的干扰,但有线的耳机,其电磁波却从原先点的影响,转成线的影响,故低功率无线耳机得以在近期受到欢迎。不过目前市面上的无线耳机几乎都只具有单纯的语音收发功能,最多仅有音量大小的控制与接通钮的设计,十分阳春。若需要拨号的话,仍需要操作于移动通信装置,无线耳机仍只是手机简单延伸。
此外,通常耳机上的接通钮的设计,也仅仅只是开始通话/结束通话的作用,不能让使用者有效的利用。例如:想再次拨打移动通信装置上的通信列表等此类的功能,无法藉由现有的技术满足使用者的操作习惯。若欲再搭配现今移动通信装置上除语音通信外的功能,现有的无线耳机已无法满足普罗大众的需求。
因此,目前市面上的产品,仅具有简单的传送与接收语音的功能,并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多功能电子装置,其兼具耳机及简易控制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具有多重输入模式,在切换输入模式时,藉由改变光源的状态或改变光源所提供光的颜色,可使得使用者识别输入时的输入模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藉由特定形式的按键排列方式,使得使用者不管在数字输入或其它非数字输入的输入模式时,皆可方便使用。
在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输入模块、切换单元和光源。输入模块包含多个输入单元,供选择性以不同输入模式进行输入,而切换单元供切换输入模块的输入模式。响应切换单元切换输入模块的输入模式,藉由改变光源的状态或改变光源所提供光的颜色,并通过多个输入单元使得使用者识别输入模块所使用的输入模式。
在一例示实施例中,输入模式包含输入数字信号、输入方向控制信号或输入多媒体控制信号。此外,切换单元可藉由被按压时间的长短,决定是否切换输入模块的输入模式,并以轮序或随机的方式切换输入模块的输入模式。
在一例示实施例中,多个输入单元包含多个数字键,且至少其中四个数字键以菱形方式排列,以响应输入模块的输入模式切换,有利于方向控制信号或多媒体控制信号的输入操作。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耳机装置,配合切换单元切换输入模块的输入模式,可选择性接收一外部主机所传送的语音信号,或提供一输入信号至外部主机。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耳机装置包含无线收发装置,用以接收外部主机所传送的语音信号,同时具有语音处理单元,用以处理输入模块的输入信号。
配合以下的较佳实施例的叙述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目的、实施例、特征、及优点将更为清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电子装置的光源配置的示意图;
图2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电子装置的光源配置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及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无线耳机装置与外部主机作用的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
10电子装置
12、317显示单元
13、313输入模块
14切换单元
15、15A-15D输入单元
15透光部
16、36光源
21弹性体
22薄膜开关
23支撑架
24键帽
25壳体
26间隙空间
31控制单元
32语音输出装置
33语音输入装置
40、50外部主机
41、51、312无线收发装置
314多媒体装置
315语音处理单元
316接口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63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