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交换器、光源装置和投影机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07473.1 | 申请日: | 2007-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16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江川明;高城邦彦;齐藤功一;松山贤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2B15/00 | 分类号: | G12B15/00;H05K7/20;H01L23/473;F21V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海红;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光源 装置 投影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光源装置和投影机,本发明特别是涉及适合于投影机的光源装置的热交换器的技术。
背景技术
固体光源,特别是发光二极管元件(LED)因可为小型,能瞬时点亮、熄灭,具有较高的色纯度,长寿命等的特长,被期待用于小型的投影机的光源装置。由于供给LED的电流大多变换为热,故LED的亮度越高,发热量的增加造成的发光效率越低。于是,为了提高LED的发光效果,人们希望提高LED的散热效率。为了提高LED的散热效率,由于在过去采用的风扇的空气冷却方式的场合,是不充分的,故人们提出有通过使致冷剂流动来对LED进行冷却的技术。由于LED的发热密度高,故人们希望使致冷剂在尽可能地接近热源的位置流动。另外,通过按照使致冷剂流向数μm~数百μm宽度的多个细微流路的方式构成,增加致冷剂和流路壁的接触面积,谋求热交换的效率化。细微流路一般可通过进行蚀刻、金属丝放电加工的方式成形。但是,由于蚀刻、金属丝放电加工花费时间且成本高,故从大量生产热交换器的观点来说,最好,细微流路通过其它的简单的加工法而形成。比如,在JP特开2005—85887号文献中提出有用于通过低成本、简单的加工,形成多个细微流路的技术。
在JP特开2005—85887号文献中,公开有通过外壳板,包围波状散热片(波状板部件)的冷却板的结构。外壳板按照将已成形加工的2个板材接合的方式构成。为了进行有效的热交换,最好,外壳板中的特别是与热源接触的部分尽可能地平坦,使热源能与冷却板紧密贴合。相对该情况,在采用板材、对外壳板成形的场合,成为与热源接触的部分的板材的中央部分容易产生变形,难以平坦地形成。在外壳板变形的场合,还必须进行使与热源接触的部分平坦地成形的工序,热交换器的制造所必需的工时增加。另外,由于为了形成外壳板,必须对2个板材中的任意一个都进行成形加工,故难以减少工时。
另外,在波状散热片中的热源侧的折回部和外壳板的间隔产生差异的场合,在弯曲部和外壳板之间产生间隙。如果弯曲部和外壳板的接触不充分,则热交换的效率降低,故在该间隙中,填充热传导性粘接剂、焊料。但是,由于热传导性粘接剂、焊料的热传导率低于构成波状散热片的铜、铝的热传导率,故填充热传导性粘接剂、焊料的厚度越厚,热交换器的性能越低。为了消除波状散热片的折回部和外壳板之间的间隔的差异,最好,在波状散热片的制造阶段中,按照相同高度,使折回部并列。在过去,在波状散热片的成形中,采用比如,齿轮形辊的冲压加工。在该冲压加工的场合,进行按照相同的高度使折回部并列的高精度的成形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实现较高的热交换率,最好形成尽可能多的细微流路,以便增加流体和流路壁的接触面积。为了对应于小型热源、形成多个细微流路,形成使波状的间距尽可能小的波状散热片。由于波状散热片的弯曲部的弯曲越小,弯曲部的刚性越增强,所以用于按照相同高度使折回部并列的额外加工也困难。在比如,通过将弯曲部固定于外壳板的方式,保持波形状的间隔的结构的场合,可改善热交换率。在此场合,由于必须进行用于将弯曲部固定于构成外壳板的2个部件的加工,故制造成本上升,另外,由于通过2个部件,对波状散热片施加压力,故有时波状散热片变形。如果波状散热片变形,由于细微流路的变形,致冷剂的流动不均匀,故难以进行有效的热交换。
发明内容
如果像这样,采用过去的技术,则产生难以实现可容易制造、并且以较高效率进行热交换的问题。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容易制造并且可以较高的效率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采用该热交换器的光源装置以及投影机。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具有波形状的波状板部;流体流动部,该流体流动部收置上述波状板部,使流体流动;构成上述流体流动部的第1结构体;以及第2结构体,该第2结构体构成上述流体流动部,与上述第1结构体相比设置于更接近热源侧,上述第2结构体中的至少构成上述流体流动部的部分具有平板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74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室二厅三卫的复式结构房屋
- 下一篇:机车转向架牵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