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门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08192.8 | 申请日: | 2007-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2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竹之下幸一;增渕幸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65/12 | 分类号: | E05B65/1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幼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门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门锁装置,具备:外壳,至少具有设置了支承 板部的金属制的板且固定在门上;内侧手柄杆,由上述支承板部能转 动地支承,以根据车厢侧处的门敞开操作而转动;打开杆,能转动地 支承在上述外壳上,以根据门敞开操作力的输入而转动;儿童锁机构, 能够根据面朝车厢内的操作捏手的操作而对上述内侧手柄杆以及上述 打开杆之间的上述门敞开操作力的传递/断开进行切换,且至少有一部 分组装在上述外壳上;能够切换锁定状态以及开锁状态,该锁定状态 不论上述打开杆怎样转动均会维持门的闭门状态,该开锁状态能根据 上述打开杆的转动而将门敞开。
背景技术
根据专利文献1公知一种车辆用门锁装置,其将构成儿童锁机构 的各部件分别安装在支承板部上,该支承板部被设置在构成外壳的一 部分的金属制的板上。
(专利文献1)特开平9-100667号公报
但是,如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装置所示,在将儿童锁机构的 整个构成部件安装在板的支承板部上的构成中,金属制的板大型化, 导致门锁装置的重量以及成本的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门锁装 置,使构成外壳的一部分的板的支承板部小型化,以实现轻量化以及 成本降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用门锁 装置,具备:外壳,至少具有设置了支承板部的金属制的板且固定在 门上;内侧手柄杆,由上述支承板部能转动地支承,以根据车厢侧处 的门敞开操作而转动;打开杆,能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外壳上,以根据 门敞开操作力的输入而转动;儿童锁机构,至少有一部分组装在上述 外壳上,能够根据面朝车厢内的操作捏手的操作而对上述内侧手柄杆 以及上述打开杆之间的上述门敞开操作力的传递/断开进行切换;能够 切换成锁定状态以及开锁状态,该锁定状态不论上述打开杆怎样转动 均会维持门的闭门状态,该开锁状态能根据上述打开杆的转动而将门 敞开,其特征在于,上述儿童锁机构具备:中间杆,连接在上述打开 杆上,并能转动地安装在上述支承板部;童用连杆,能够切换该中间 杆以及上述内侧手柄杆的连接以及连接解除;童用杆,具有上述操作捏 手且连接到上述童用连杆上;该童用杆能转动地轴支承于在上述外壳 上所安装的合成树脂制的致动器壳体上。
此外,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构成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中记载 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承板部上设置有引导上述童用连杆的 动作的引导孔。
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使需要比较大的支承强度的内侧 手柄杆与在儿童锁机构的构成部件中需要比较大的支承强度的中间杆 轴支承在外壳上的金属制的板的支承板部上,使只要使用比较小的支 承力即可的童用杆轴支承在合成树脂制的致动器壳体上,由此将支承 板部即板小型化,从而可实现门锁装置的轻量化以及成本降低。此外, 在不需要儿童锁机构的门锁装置中,可以变更内侧手柄杆的形状并且 去掉儿童锁机构,而直接将动力从内侧手柄杆传递给打开杆,由于不 必大幅变更规格便可加以挪用,所以在部件挪用方面也是有效的。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通过引导孔来引导童用连 杆的动作,从而可以使童用连杆乃至儿童锁机构的动作准确且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门锁装置向门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在拆除盖后的状态下的图1的2向视图。
图3是在拆除盖以及致动器壳体后的状态下的门锁装置的立体 图。
图4是图2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在儿童锁机构的开锁状态下的图2的要部放大图。
图7是在儿童锁机构的开锁状态下内侧手柄杆转动的时与图6对 应的图。
图8是在儿童锁机构的锁定状态下的与图6对应的图。
图9是在儿童锁机构的锁定状态下内侧手柄杆转动时的与图6对 应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外壳
13板
13b支承板部
21致动器壳体
27打开杆
30内侧手柄杆
32儿童锁机构
33中间杆
34童用连杆
35童用杆
36操作捏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制锁有限公司,未经本田制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81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