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型天线的设定方法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10069.X | 申请日: | 200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5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范永祺;赖明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4 | 分类号: | H04B7/04;H04Q7/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志森;黄小临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型 天线 设定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无线网络的智能型天线的设定方法及系统,尤指一种动态地切换智能型天线的场型以达到最佳通讯品质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一代无线网络技术(IEEE 802.11a/b/g)不断的改进,其所提供的网络频宽已可满足数字家庭中影音视讯的频宽需求,然而在实际家用环境中,由于无线网络接收设备分布在家中的各个角落,无线讯号在传输过程易受到家中室内格局、墙壁、家具摆放以及人员走动等影响而产生多重路径衰减(multi-path fading),此外,微波炉或是采用相同频段的通讯设备也会对接收设备的接收效能造成干扰,使得用户透过无线网络所传送的影音数据难以维持稳定,造成使用者观赏视讯节目的困扰。
传统上,家用无线网络使用的是全向性的天线设计,以天线为中心往周围360°地传输讯号,无法针对特定的接收设备(station)调整其辐射场型以获得较佳的通讯品质。因此,当网络传送的状态不稳定时,习知的作法采用较低的连线速率来传送数据以提高讯号的抗干扰能力,而一旦有任何一个接收设备遭遇严重的多重路径衰减或是家电干扰使得连线品质不佳时,所有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都会被一起调低(例如从54Mbps降至24Mbps),如此一来无线网络实际使用的连线速率并非一般所认知的54Mbps,往往只有24Mbps或是更低,无法有效利用网络频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无线网络的智能型天线的设定方法及系统,其根据网络环境及接收设备决定出天线的最佳天线组态,并动态地将智能型天线的场型设定为最佳天线组态以改善通讯品质,降低多重路径衰减或是其它通讯设备干扰的影响,使得无线网络可维持在高传输速率,有效利用网络频宽。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揭露一种决定一天线的一目标天线组态的方法,该天线具有多种天线场型并用来与至少一无线通讯装置进行通讯。该方法包含有周期性地依序侦测该无线通讯装置对应于该多种天线场型的连线品质,并储存对应的连线品质测试结果、根据该多个连线品质测试结果取得一目标连线品质测试结果以及依据该目标连线品质测试结果所对应的天线场型来决定该天线的目标天线组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其揭露一种决定一天线的一目标天线组态的系统,其中该天线具有多种天线场型并用来与至少一无线通讯装置进行通讯。该系统包含有一天线控制器、一状态侦测器、一储存装置以及一处理器,其中该状态侦测器用来在该天线与该无线通讯装置进行讯号传输时周期性地依序侦测该无线通讯装置对应于该多种天线场型的连线品质,并储存对应的连线品质测试结果;该储存装置用来储存对应该连线品质的一连线品质测试结果;而该处理器耦接于该天线控制器、该状态侦测器以及该储存装置,用来根据该多个连线品质测试结果取得一目标连线品质测试结果,并依据该目标连线品质测试结果所对应的天线场型来决定该天线的目标天线组态。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天线系统应用于一无线网络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决定天线的目标天线组态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本发明天线系统应用于一无线网络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智能型天线(smart antenna)指具有多种辐射场型的天线,例如在某一特定角度具有较强的讯号发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智能型天线110应用于一无线网络的存取点(access point),而系统100用来决定智能型天线110对应于一无线通讯装置120的一最佳天线组态(例如最适合的场型),并于该存取点(图中未显示)欲与无线通讯装置120进行通讯时以该最佳天线组态来设定天线110,进而获得期望的通讯品质。因此,系统100包含有一天线控制器102、一状态侦测器104、一储存装置106以及一处理器108,在本实施例中,天线控制器102负责天线110的硬件设定、对存取点的输出/输入接口进行初始化与读写等硬件相关的初始与设定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00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