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盘记录/绘图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11534.1 | 申请日: | 200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3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圣哉;伏木达郎;糸贺久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雅马哈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1B7/09 | 分类号: | G11B7/09;G11B23/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源;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盘 记录 绘图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在光盘上同时地记录数据并形成可见图像的方法,所述光盘包括数据记录层和被布置在与数据记录层在厚度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的绘图层,该方法包括:
把两束光束经过光学拾取器的物镜发射到数据记录层和绘图层以使得两束光束的焦点在光束的轴向上相对于彼此有一定的移位;
检测两束光束在数据记录层和绘图层上的聚焦状态;
基于检测到的聚焦状态,通过内调焦距离调整机构对两束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
在两束光束焦点之间的距离被内调焦距离调整机构调整的状态下根据两束光束之一来通过聚焦调整机构执行聚焦控制,所述聚焦调整机构被提供在光学拾取器中并在轴向上移动物镜;以及
通过两束光束而同时地在数据记录层上记录数据以及在绘图层上形成可见图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两束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在执行数据记录和可见图像形成之前被调整,并且
在数据记录和可见图像形成期间,两束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被保持为在执行数据记录和可见图像形成之前获取的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数据记录和可见图像形成期间对两束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内调焦距离调整机构对两束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以使得两束光束之一按照期望的状态聚焦在数据记录层和绘图层之一上,同时聚焦调整机构把另外一束光束聚焦在数据记录层和绘图层的另外一个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数据记录和可见图像形成期间,聚焦调整机构通过使用为数据记录而发射的光束来执行聚焦控制。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数据记录和可见图像形成期间,通过使用为数据记录而发射的光束来执行循轨控制。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数据记录和可见图像形成期间,检测两束光束的再现功率和记录功率并且形成伺服回路以保持两束光束的再现功率和记录功率的预定值。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数据记录和可见图像形成期间,检测为数据记录而发射的光束的再现功率和记录功率并且形成伺服回路以保持该光束的再现功率和记录功率的预定值,以及对于为可见图像形成而发射的光束的再现功率和记录功率使用固定的驱动值而不形成伺服回路。
9.一种用于在光盘上同时地记录数据并且形成可见图像的光盘记录/绘图装置,所述光盘包括数据记录层和被布置在与数据记录层在厚度方向上位于不同位置的绘图层,该装置包括:
光学拾取器,其包括
物镜,其使两束光束通过,所述两束光束的焦点在其轴向上相对于彼此有一定的移位,
聚焦调整机构,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物镜以执行聚焦调整,以及
内调焦距离调整机构,其对两束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
聚焦控制电路,其控制用于执行聚焦控制的聚焦调整机构;
内调焦距离调整电路,其控制用于调整两束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的内调焦距离调整机构;以及
控制器,其按照如下方式对光学拾取器、聚焦控制电路、和内调焦距离调整电路进行控制:光学拾取器发射两束光束到数据记录层和绘图层,内调焦距离调整电路通过检测两束光束的焦点状态聚焦状态来控制内调焦距离调整机构对两束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而聚焦控制电路控制聚焦调整机构在两束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被内调焦距离调整机构调整的状态下基于两束光束之一来执行聚焦控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内调焦距离调整机构包括沿一束在数据记录和可见图像形成期间未用于聚焦控制的光束的光轴布置的液晶光学器件。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对主轴电动机执行CAV控制,以使得主轴电动机产生的FG脉冲与预定的参考时钟同步,并且
所述控制器生成与参考时钟同步的对用于可见图像形成的光束进行调制的绘图脉冲,并且生成与从光盘检测到的摆动信号同步的对用于数据记录的光束进行调制的记录脉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雅马哈株式会社,未经雅马哈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153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