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症的药物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11567.6 | 申请日: | 200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4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庆华 |
主分类号: | A61K36/69 | 分类号: | A61K36/69;A61P25/28;A61K35/6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丙林;马淑英 |
地址: | 410205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治疗 血管性 痴呆症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银杏叶提取物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症的药物、含有其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制备其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也大大增加,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据调查,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随年龄而直线上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年发病率在1.2%~4.2%,估计7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患病人数在6~12例/1000人。平均病程5年,死亡率为25.7%。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又属发展中国家之一,因此研究和开发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价格低廉、长期服用方便的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药物,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又能降低该病的防治成本,为社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健忘、眩晕、呆病、癫狂、中风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乃由风、火、痰、瘀阻滞脑络,上扰脑神,或肝、肾、心、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其病位在脑络,影响脑髓、脑窍,与肝、肾、心、脾有关;其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在阴阳气血,实在风、火、痰、瘀,多以虚实兼夹为主。其治疗宜根据虚实相互夹杂的多少,或以补虚为主,兼顾其实,或以祛邪为主,兼补其虚。
唐启盛认为肾虚是血管性痴呆发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痰浊停聚和脉络瘀阻后化毒为害,产生的内生之毒则为血管性痴呆发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环节(中国医药学报,1996,5)。
宫洪涛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论述了肾精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认为肾精是人体正常精神意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五脏六腑赖以濡养的源泉。肾精亏虚不仅可导致五脏所主的情志失常,而且是痴呆病理因素痰瘀产生的关键,并因此决定着痴呆的发生(浙江中医杂志,2005,11)。
卫振华回顾了历代医家对痴呆的认识,综合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血管性痴呆多是在平台、波动、下滑三期交替更迭过程中呈阶梯进展,三期证候各不相同,肾精亏虚、痰瘀互结、阻滞络脉是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基础,痰瘀蕴结、酿生浊毒、败坏脑络脑髓为血管性痴呆发展的关键(山西中医,2005,6)。
苗桂芬等根据临床观察,认为老年血管性痴呆多属中医痰阻血瘀脑之清窍,元神为之迷蒙所致。认为涤痰开窍、化瘀通络为老年血管性痴呆治疗的重要治法(吉林中医药,2005,12)。
综上可知,血管性痴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痰瘀阻络、肾虚精亏。
对于血管性痴呆有针对性的治疗西药,国内外均无研究成功的报道。
以血管性痴呆为主治病症的中成药,仅有消栓通络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一部):川芎、丹参、黄芪、泽泻、三七、槐花、桂枝、郁金、木香、冰片山楂。该药用于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主治脑血栓引起的痴呆,已列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
主治病症不是血管性痴呆,但有临床应用报道的中成药,有华佗再造丸(中医药信息,1997,6)、丹参注射液(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7)、清开灵注射液(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3)、脉络宁注射液(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6)、乌鸡白丸(北京中医杂志,1993,6)、银杏叶片(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4)、二十五味珍珠丸(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等。
目前正在研究的血管性痴呆治疗药物,有复方丹参片、脑脉泰胶囊等。
以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成药,绝大多数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少部分以清热解毒药为主,都不是血管性痴呆痰瘀阻络、肾虚精亏证的治疗药物。
因此,市场对治疗以痰瘀阻络、肾虚精亏为主证的血管性痴呆的药物存在着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药物,用于治疗以痰瘀阻络、肾虚精亏为主证的血管性痴呆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上述药物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银杏叶提取物 0.1~10份
地龙 22~37份
淫羊藿 22~37份
川芎 11~25份
远志(制) 11~25份。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银杏叶提取物 1~5份
地龙 27~33份
淫羊藿 27~33份
川芎 14~23份
远志(制) 14~23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庆华,未经张庆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15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反馈方法、系统及设备
- 下一篇:一种含拓扑酶抑制剂的抗实体肿瘤药物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