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肝损害的药物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13065.7 | 申请日: | 200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7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名州;张华英;孙岱;王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康众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718 | 分类号: | A61K36/718;A61K9/16;A61K9/20;A61K9/48;A61P1/16;A61K1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4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损害 药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由肝炎及其它肝毒因素造成肝损害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全世界有2亿多人携带乙肝病毒,受到病毒性肝损害的影响;此外药物的肝损害作用也相当严重,如大多数抗癌药物和抗结核药物都有相当强的肝毒效应;第三饮酒过量、环境污染、农药残留以及不适当使用合成食品添加剂造成的肝损害也日益突出。
临床上治疗肝损害所使用的天然药物有肌苷、甘草酸、水飞蓟素等,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中药胡黄连保肝、利胆、抗病毒研究,发现胡黄连中的胡黄连环烯醚萜苷的保肝作用是目前临床用量最大的保肝药物水飞蓟素保肝作用的4~6倍。但目前国内外从胡黄连中提取、分离胡黄连苷多采用合成的大孔树脂为吸附剂的分离工艺如:国内专利02111626.1、02113737.4、02125544.X均采用101型大孔树脂、苯乙烯型大孔树脂、丙烯腈型大孔树脂等作为吸附剂。由于大孔树脂在合成过程中须加入苯、甲苯类的致孔剂,使得大孔树脂骨架残留物如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等有机残留物引入药物提取、分离物中,产生对人的神经系统、骨骼等毒性又称“二次污染”。而要消除“二次污染”则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不用大孔树脂工艺,避免大孔树脂骨架残留物产生的毒性。提供一种治疗肝损害更加高效、低毒、环保的药物制剂及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原料药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
(a)将胡黄连干燥根茎粗粉用10~30倍乙醇回流提取三次,每次1~3小时,合并滤液,滤液回收乙醇至稀膏;
(b)向稀膏中加入1/2~1/5量的层析硅胶拌匀、干燥;
(c)取层析硅胶用氯仿-甲醇(20∶1)上柱后将(b)中样品加于顶端,氯仿-甲醇(20∶1~2∶1)洗脱;洗脱过程中收集胡黄连总苷含量超过50%的组分,合并回收溶剂,得干膏、粉碎成细粉即得胡黄连总苷原料药。
(d)胡黄连总苷原料药中加入制备不同剂型所需的辅料后以常规的制剂方法制备成不同剂型,如软胶囊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滴丸剂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取含胡黄连苷II 12g的原料药加入聚乙二醇200~400至320~350g研磨均匀,微热溶解,减压除气,得软胶囊内容物;
取明胶1份,加水0.92份及甘油0.35份,75~85℃保温待用;
取胶液与内容物液上软胶囊机压制成软胶囊,再经定型、干燥、洗丸、干燥、包装得制剂(0.35g/粒)。
实施例2
取含胡黄连苷II 12g的原料药,加入淀粉162g,微粉硅胶16g,制成颗粒作成1000粒胶囊(0.2g/粒)。
实施例3
取含胡黄连苷II12g的原料药,加入微粉硅胶6g,羧甲淀粉钠182g制粒、压片,制成1000片(0.2g/片)。
实施例4
取含胡黄连苷II12g的原料药,加入蔗糖粉和糊精制粒、干燥、整粒制得颗粒剂1000g,分装成2g/包。
以上各实例中每粒(片、包)中含胡黄连苷II12mg,治疗肝损害成人服用量为:2次/日,24mg~48mg/次。
胡黄连总苷药理毒理研究
药效学试验研究表明,胡黄连环烯醚萜总苷在8.8-35.0mg/kg剂量范围内,连续灌胃给药7天,对四氯化碳、乙醇及扑热息痛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6.3-25.0mg/kg剂量下,连续灌胃给药45天,能够明显拮抗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慢性肝损伤,减少其肝脏中羟辅氨酸含量,改善肝脏功能,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在50.0-100.0mg/kg剂量下,十二指肠单次给药后30-60分钟,能够明显增加麻醉大鼠胆汁分泌量;在2.5-10.0mg/kg剂量下,能够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康众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济南康众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30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