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色虾夷扇贝新品系的培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13132.5 | 申请日: | 200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3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杨爱国;刘志鸿;周丽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袁和善 |
地址: | 26607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色 扇贝 品系 培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生物技术,系贝类遗传育种研究中选择育种和遗传改良技术,是培育抗逆、高产养殖虾夷扇贝新品系的一种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选择育种一般是指利用现有种类、品种的自然变异群体,通过选择手段而育成新品种或新品系的途径叫做选择育种(selection breeding),简称选种。选择育种可为生产上提供新的品种或品系。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20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入我国并逐渐开展养殖的大型冷水性双壳贝类,目前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养殖。虾夷扇贝群体一般左壳(上壳)颜色为紫红色,颜色深,右壳(下壳)颜色为纯白色,随着养殖的发展,发现个别养殖群体中出现了上壳白化个体,而这些白化个体的生长性状明显优于相同养殖条件的其他个体。大连水产学院的常亚青(生态学报,2007年第27卷第3期)认为白化个体可能是在某些基因位点上发生纯化,使贝壳白色的性状固定下来。深颜色的贝壳易吸收光能和热量,我国北方海区夏季水温偏高、光照较强,因而普通虾夷扇贝度夏比较困难;而白化个体则能适应我国养殖海区环境条件;但目前尚未见到采用壳色选育方法生产易于度夏、生长快、壳色亮丽的白色虾夷扇贝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连续多年壳色选育和遗传改良,培育出易于度夏、生长快、壳色亮丽的白色虾夷扇贝苗种并进行大面积养殖,有效遏制目前存在的品质下降及夏季病害频发死亡率高的问题,为扇贝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条新的出路。
本发明是按照以下操作方法完成的:操作方法包括:1.亲贝暂养、2.催产、3.苗种培育、4.壳色鉴定和筛选、5.新一轮壳色选育。
1、亲贝暂养:从不同海区养殖的虾夷扇贝中挑选两面壳色均为纯白色的个体作为亲贝进行暂养,雌性个体300-350个,雄性个体100-110个,壳长9-11cm,雌雄分别暂养,暂养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20个,亲贝入池后,每天升温1℃,至8℃恒温培育,培育过程中每天倒池一次,饲以硅藻、金藻天然饵料,至性腺发育成熟;
2、催产:挑选性腺发育成熟、体格健壮的亲贝个体,采用阴干和升温方法进行催产;亲贝暂养至23-25天,发现有个别产卵、排精,移入另外的水池,水温10-12℃,使雌雄亲贝分别产卵排精;卵子产出后不超过1小时,精子不超过0.5小时进行人工授精,充分搅拌使精子和卵子混合均匀,精子用量以镜检每个卵子周围有3-5个精子为宜。
3、苗种培育:受精卵孵化到D形幼虫时进行选育,幼虫培育密度7-8个/mL,逐步升温至15℃恒温培育;饵料以金藻为主,投饵量为3万-5万个/mL,幼虫长到130μm后混合投喂扁藻;每天换水两次,每次换水50%,5-7天倒池一次;经过19-20天,出现眼点幼虫的比例占50%时,投放聚乙烯线绳编织的网片,每立方米水体投放2.5公斤,使幼虫附着变态成稚贝。
4、壳色鉴定和筛选:稚贝生长到400-500微米时,移入海区进行中间培育,生长到1厘米左右时完全剔除一面壳色纯白,而另一面壳色深颜色或壳色杂乱的个体,使所剩稚贝两面壳色均为纯白色。
5、新一轮壳色选育:培育稚贝至成贝,选择个体大,两面壳色均为纯白色的个体作为亲贝,进行下一轮的苗种繁殖,使用雌性个体300-350个,雄性个体100-110个,至此,能获得100%的两面壳色均为纯白色的苗种。
与已有技术对比,本发明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1.选种利用现存变异,省去了人工创造变异的过程。所选出的新类型可以较快地在本地区繁殖推广,投资少,见效快。本发明是在传统的选择育种技术基础上,采用群交繁殖的方式,获得能够应用于大规模生产中的高产、抗逆虾夷扇贝苗种的培育方法。
2.采用本方法培育的两面壳色纯白的苗种,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学性状,养殖18个月,生长速度比生产用种提高15-20%;特别是抗逆性有明显增强,易于度夏,在夏季高温期,其成活率较虾夷扇贝提高2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详细叙述本发明白壳色虾夷扇贝选择育种方法:
最佳实施例具体操作工艺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31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楼宇内墙壁广告位及广告牌
- 下一篇:电介质陶瓷组合物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