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矿自移式充填挡墙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14884.3 | 申请日: | 200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7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兴才 |
主分类号: | E21F15/06 | 分类号: | E21F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7800山东省枣庄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矿 充填 挡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矿回采压煤连续充填控沉机组,尤其涉及一种煤矿自移式充填挡墙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充填开采所使用挡墙多为人工支护模板,袋式充填和简易金属支架挡墙,其缺点是操作安全无保障、封闭性差、移动功能差,远不能满足综采机组的速度要求。因此,由于充填机械落后严重影响了回采压煤技术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封闭性好,移动速度快的煤矿自移式充填挡墙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煤矿自移式充填挡墙机,其特征在于:该煤矿自移式充填挡墙机包括底部机足、上部护顶梁,底部机足与上部护顶梁之间安装有升降千斤顶,底部机足与上部护顶梁的左端安装有连体软模板,底部机足上固定安装有行走千斤顶,行走千斤顶与底部机足相对旋转连接。
所述的底部机足上连接有伸缩顶梁千斤顶,伸缩顶梁千斤顶与底部机足相对旋转连接,伸缩顶梁千斤顶的一端连接有折叠顶梁,伸缩顶梁千斤顶与折叠顶梁相对旋转连接,折叠顶梁的一端通过销轴连接有伸缩延长护顶梁,上述的上部护顶梁的右端开有深槽,伸缩延长护顶梁插入所述的深槽内。
所述的上部护顶梁两端分别安装有翼板千斤顶,翼板千斤顶的一端连接有两翼护板,两翼护板分别与上部护顶梁相对旋转连接。
所述的上部护顶梁上固定安装有围幕软模压板。
所述的底部机足与上部护顶梁的左端安装有模板索链筋,模板索链筋位于连体软模板的右边。
所述的行走千斤顶的一端安装有自移脚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存在以下技术效果:
一、本发明多台使用可形成机组,本发明中的连体软模板将整个机组连成一体,不泄露,所以本发明封闭性能好。
二、由于本发明中安装有行走千斤顶,行走千斤顶的一端安装有自移脚跟,所以本发明行走速度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多台使用形成机组的工作面工艺布置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机组中机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煤矿自移式充填挡墙机,如图1、2所示,该煤矿自移式充填挡墙机包括底部机足12、上部护顶梁1,底部机足12与上部护顶梁1之间安装有升降千斤顶4,底部机足12与上部护顶梁1的左端安装有连体软模板2,底部机足12上固定安装有行走千斤顶10,行走千斤顶10与底部机足12相对旋转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底部机足12上连接有伸缩顶梁千斤顶9,伸缩顶梁千斤顶9与底部机足12相对旋转连接,伸缩顶梁千斤顶9的一端连接有折叠顶梁8,伸缩顶梁千斤顶9与折叠顶梁8相对旋转连接,折叠顶梁8的一端通过销轴连接有伸缩延长护顶梁5,上部护顶梁1的右端开有深槽,伸缩延长护顶梁5插入所述的深槽内。
在本实施例中,上部护顶梁1两端分别安装有翼板千斤顶7,翼板千斤顶7的一端连接有两翼护板6,两翼护板6分别与上部护顶梁1相对旋转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上部护顶梁1上固定安装有围幕软模压板3。
在本实施例中,底部机足12与上部护顶梁1的左端安装有模板索链筋13,模板索链筋13位于连体软模板2的右边。
在本实施例中,行走千斤顶10的一端安装有自移脚跟11。
本发明的技术特性是具备五种功能:
一是自移功能。根据综采机组和充填体之间的距离调整控顶面积;
二是支护功能。如图3、4所示,机组的机头14、单机、机尾均有独立护顶板,能自由升降,接顶支护,防止顶板冒落影响操作安全;
三是封闭功能。由于充填体均由井上通过管道输送至采区,具有流动性和缓凝特点,因此,该机组设计由机头、多台单机和机尾与充填体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密闭圈,流态充填体由软模板包裹,机组作挡墙保护软模,模顶和底部均由挡墙的千斤顶支护板连续,形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封闭区。充填浆体由机头部位进入至充填满。
四是加压充满功能。目前国内矿业充填尚无充填饱和的范例,原因是采区条件差。本发明设计在浆体进入充填区入口处采取了机械加压装强力填满,达到饱和,实现有效控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兴才,未经刘兴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48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