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白光发射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15352.1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5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吕孟凯;邱子凤;周媛媛;杨忠森;周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78 | 分类号: | C09K11/78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书刚 |
地址: | 2501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白光 发射 荧光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光发射荧光材料以及该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发光材料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1993年日本首先在蓝色GaN发光二极管(LED)上获得技术突破,并于1996年实现白光LED,近几年正向第四个照明光源的发展阶段——以白光LED为主的半导体照明光源的方向发展。与传统照明光源相比,白光LED有许多优点,如:体积小、能耗少、响应快、寿命长、无污染等,因此被喻为第四代照明光源。白光LED的诸多优点,使其有着庞大的未来照明市场和显著节能前景。
目前,实现白光发射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红、绿、蓝三原色LED芯片或三原色LED管混合实现白光。前者为三芯片型,后者为三个发光管组装型。三芯片型发光材料主要有GaAsP、ALGaAs、GaP:Zn2O等,发红光;ALGalnP/GaAs、ALGalnP/GaP等,发红光和橙光;GaP:N发绿光;lnGaN发蓝光。红、绿、蓝LED封装在一个包内,光效可达20lm/W,发光效率较高,显色性好。三原色LED混合,通过红、绿、蓝三原色光调整可控制色彩。但三芯片型三原色混合成本较高,并有红、绿、蓝LED芯片光衰不同而易产生变色现象等缺陷。
(2)蓝色LED芯片发出的蓝光激发黄绿荧光粉发光,使蓝光与黄、绿光混合发出白光。蓝光lnGaN单芯片激发YAG荧光粉,发出白光,光效可达15lm/W。这种方法发光,发光效率高,制备简单,温度稳定性高,显色性也好。但色彩随角度而变,光一致性差。显然,根据色度学原理,用蓝光激发红光、绿光荧光粉也可发出白光。
(3)紫外光或紫光LED激发三原色荧光粉,发出白光。显然也可选用两基色、四基色、五基色荧光粉,同样实现白光LED。这种方法的白光决定于荧光粉,易实现较高的显色性,白光制备方法也简便易行。但是有发光效率低,温度稳定性差,紫光容易遗漏等缺陷。
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补色的原理,还是三基色混合的原理,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此外,现有发光材料的制备多是通过固相烧结法实现的,此法烧结温度高(高于1300℃),浪费能源,且存在发光中心在基质中分布不均匀的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白光LED制造过程中发光效率降低,显色指数不稳定等弊端,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效率高,显色指数稳定的白光发射荧光材料,此荧光材料在近紫外光的激发下,其发射波长范围包含红、绿、蓝三种颜色,能够实现单一物相下的白光发射。同时提供一种该白光发射荧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白光发射荧光材料的化学式是:
Ba2LaZrO5.5:Ce3+
上述白光发射荧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摩尔比200∶100∶100∶1-10取硝酸钡、硝酸镧、硝酸锆(Zr(NO3)4·5H2O)和硝酸铈,一起溶于去离子水中;
(2)在上述溶液中加入相对四种硝酸盐摩尔总量2-5倍的尿素和1-3倍的-水柠檬酸,溶解后在100℃-180℃下加热搅拌10-50分钟;
(3)将上述溶液在500℃-900℃下烧结5-40分钟,将所得产物研磨后在1050℃-1150℃保温1小时,即可得到呈微黄色粉末状的白光发射荧光材料Ba2LaZrO5.5:Ce3+。
本发明采用燃烧法制备的白光发射荧光材料Ba2LaZrO5.5:Ce3+,发射强度较高,物相均匀,产物粒度小,属纳米级,且化学稳定性好。另外,本发明得到的荧光材料无毒、无辐射,属于绿色环保型发光材料,且制备工艺简单、安全。由于此法是在液相中制备前驱体,各组分的含量可精确控制,反应组分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混合均匀,合成温度相对较低,可节省能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53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磷酸肌酸钾及其化学合成方法
- 下一篇:集成式气体燃料供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