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工位滑板式气阀操作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16305.9 | 申请日: | 200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6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玉玺 |
主分类号: | F16K31/60 | 分类号: | F16K31/60;F16K37/00;F16K35/14;F16K1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22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工位 滑板 气阀 操作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工位滑板式气阀操作系统、属于压缩空气控制系统中操作领域,当被控制设备需求达到三个工作位或更多时,能合成一阀,单手柄完成,操作简便可靠,起到防止误操作的作用。
背景技术
气控操作技术在世界发展应用历史已很长,品种虽多,但最多者只有两个工作位置,有三个以上工作位置要求时,都是由两个阀并装或两个手柄或更多手柄来完成,有的设备手柄多达数十个,手柄多了就容易同时进入两个工作位置,操作指示也只是中文或英文,没有象形图标,极易造成误操作,经常发生事故,因手柄多必然体积较大,使用与安装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开发提供一种与传统结构不同,多工位滑板式气阀操作系统,做到在有三个工作位以上需求时,单手柄操作,各工作位相互联锁,每个动作只能操作一个工作位,操作指示设象形图标,方便各语种人员和文盲使用,杜绝误操作,提高使用的方便与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多工位滑板式气阀操作系统,以四个工作位要求的自卸汽车为例:手柄中部设计一个半园球,置于上部为半球形的阀盖内,阀盖上部观察面设分别为举升、快降、漫降三种操作指示图标;可以标识为A举、A降、A漫降、B举、B降或1举、2举、3举、4举等多种示意标识。下部设基本为方形的滑板仓,滑板仓两侧设联动锁套与弹簧室;仓内分左右设两个滑板,滑板中部设长形凹槽,两侧下部为平台;在凹槽中常规容两个压阀球,每个滑板可做前后运动,因滑板下部前后为平台,可分别对两个压阀球进行压控,两个滑板即可控制四个工作位;滑板上部有与下部凹槽方向相反的两个半园凹槽,凹槽外侧设联动锁,以满足操作手柄在两个凹槽中运动,分别控制两个滑板,并压缩滑板两侧的联动锁,操作系统置于阀体平面以上。象形图标指示形象明白,多工作位只是单手柄操作,手柄每次只能控制一个工作位,各工作位间联锁,做到方便操作和杜绝操作错误。
所述多工位滑板式气阀操作系统由十数个零件组成,如图7标识即1、手柄、2、手柄半园球,3、球形阀盖,4、手柄回位弹簧,5、左右滑板,6、联锁内推杆,7联锁锁套,8、联锁弹簧,9、弹簧封板,10、气阀上平板,11、压阀钢球;如标识号码12手柄推动一侧滑板并已将一边解锁,13、其中一个压阀钢球进入工作位,14、一侧滑板在工作位置上,15、滑板将钢球压入工作位状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多工位滑板式气阀操作系统主视图(局部剖视),图2是图1的左视剖视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举升象形标识。
图5是本发明的快降象形标识。
图6是本发明的慢降象形标识。
图7是本发明手柄操作一侧滑板的局部剖视图,并标识说明号码。
图8是图7的左视图并附部分说明号码。
图9是本发明的带有象形标识的阀盖。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装配关系与图4、5、6象形标识所示:如图7中所述多工位滑板式气阀操作系统手柄1与半园球粘合在一起装入球形阀盖3的中心孔中,再装入手柄回位弹簧4,再装入左右滑板5,从阀座外铡按序推入联锁内推杆6,联锁锁套7,联锁弹簧8,再装上弹簧封板9,再将气阀上平板10与阀盖3粘合,再装入压阀钢球13。
如前所述:如图7所示,手柄向一侧加力,手柄下端进入另一侧滑板凹槽中并已将一边解锁,同时驱动滑板做前后运动,将其中一个压阀钢球压入工作位置,如图8的标识14所示,一侧滑板在工作位置上,滑板将钢球15压入工作位状态。如图1手柄回到中间位置,两侧联动锁将滑板全部锁止;如此运行各工作位置,每次只能进入一个工作位,如本例:一个手柄可以分别完成四个工作位,完成了本发明的单手柄操作、各工作位相互联锁、每个动作只能操作一个工作位;如图9操作指示设举升、快降、慢降三种象形图标、方便各语种人员和文盲使用、杜绝误操作、达到提高使用的方便与安全性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玉玺,未经张玉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63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