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18009.2 | 申请日: | 200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2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胡大为;杨清河;刘滨;牛传峰;刘涛;戴立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83 | 分类号: | B01J23/883;B01J23/888;B01J23/882;C10G49/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油 加氢 处理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 重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对重质油进行深度加工将有利于提高原油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与馏 分油相比,重油中含有较多的沥青质和胶质,因此在加氢处理过程中这些多环 芳烃极易吸附于催化剂表面,在高温作用下发生多碳的缩合而形成积碳,导致 催化剂中毒失活。研究表明,导致芳烃缩合结焦的主要原因在于催化剂表面的 酸性中心,而这些酸中心几乎全部来源于氧化铝载体。因此降低氧化铝载体表 面酸性,减少催化剂表面积碳,是提高重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稳定性的有效措 施。
氧化铝由于具有很高的强度、优良的热稳定性,以及可适当调节的孔结构 而被广泛用作多种催化剂载体。现代炼油工业的加氢处理及重整催化剂几乎全 部采用氧化铝载体。但由于表面羟基的不规则缩合,氧化铝载体均具有一定的 酸性,这些酸性中心容易导致多碳的缩合而形成积碳,致使催化剂失活。尤其 是对于某些极易导致多碳缩合的加工过程,如重油加氢处理,催化剂载体表面 酸性的强弱直接决定催化剂能够稳定运行周期的长短。
作为一种助剂组分,硼常用来与氧化铝复合以调变氧化铝载体的性质,使 其满足制备不同加氢催化剂的需要。
例如,CN 1765509A公开了一种大孔氧化铝载体,以氧化铝为主要成分, 含有氧化硼,其特征在于氧化硼在载体中的重量含量为1.0%~15.0%,平均 孔径10~20nm,载体的≥350℃红外酸为0.05~0.3mmol/g,载体的孔容为 0.5~1.0cm3/g,比表面积为150~270m2/g。该专利控制向氧化铝前身物中引入 硼的温度,称采用这种方法在获得大孔氧化铝载体的同时,载体中的酸量增 加。
不难看出,采用现有技术在氧化铝中引入硼将使氧化铝的酸量增加。在将 这些经硼改性的氧化铝载体用于制备重油加工催化剂时,难以克服因酸量偏高 所导致的催化剂稳定性差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提供的重油加氢处理催化剂, 因载体酸量高而导致催化剂稳定性差的缺点,提供一种新的稳定性较好的重油 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含有载体和有效量的至少一种选自 VIII族和至少一种选自VIB族的金属组分,其中,所述载体为一种含硼的复合 氧化铝载体,以元素计,以所述载体的总量为基准,所述载体中硼的含量为 0.3-5重量%,所述载体酸量为0.2~0.5mmol/g,其中,低于250℃的弱酸量占 总酸量的50-100%,而高于450℃的强酸占总酸量的0-5%。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制备方法,包括在载体上引入有效量 的至少一种选自VIII族和至少一种选自VIB族的金属组分,其中所述的载体 为一种含硼的复合氧化铝载体,以元素计,以所述载体的总量为基准,所述载 体中硼的含量为0.3-5重量%,所述载体酸量为0.2~0.5mmol/g,其中,其 中,低于250℃的弱酸量占总酸量的50-100%,而高于450℃的强酸占总酸量 的0-5%,该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氧化铝的前身物成型并焙烧,其中,在成 型并焙烧之前,将氧化铝的前身物与含硼化合物在呈碱性的水溶液中混合,所 述焙烧温度为600-1000℃,焙烧时间1-10小时,以元素计并以载体总量为 基准,各组分的用量使最终的氧化铝载体中含有0.3-5重量%的元素硼。
本发明提供催化剂采用一种酸量低的含硼复合氧化铝载体制备,该催化剂 在保持高的加氢处理活性的同时,抗积碳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80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