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灵活设置全向发射信道波束宽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18143.2 | 申请日: | 200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5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宇;万屹;魏贵明;王志勤;徐霞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B7/04 | 分类号: | H04B7/04;H04B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春媛 |
地址: | 10004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灵活 设置 全向 发射 信道 波束 宽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设置全向发射信道波束宽度的 方法,更确切地说,本发明涉及使用多阵元智能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小 区全向发射的信道波束宽度的设置方法,特别适用于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移 动通信系统(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以 下简称TD-SCDMA)。
背景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通常采用不同波束宽度的天线实现对不同地理 环境下的小区覆盖,以实现在对自己小区合理覆盖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对 相邻小区的干扰,从而达到良好的全网覆盖效果。
由于各小区覆盖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有高层建筑密集的城区,有建筑 物稀少的乡村,有广阔平坦的海区或平原、有连绵起伏的山区。不同环境 中电波传播特性不同,对电波波束覆盖的扩展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天线 的波束宽度选择一定要适合当地地形地貌的特点,如分别采用30°、65°、 120°、360°等宽度的天线。通常这一参数在天线产品出厂时已经固定,不 可更改,这就造成网络建设中必须选择多个系列的不同型号的天线产品, 而且在网络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如农村成为城镇,高层建筑改为广场, 或高层建筑增多等情况下,需要对原有小区进行覆盖调整,很多时候需要 用不同波束宽度的天线产品更换原有设备,这样不但会造成设备成本的大 量增加,并且由于更换天线周期较长,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网络质量。
当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多阵元的智能天线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射时,如 TD-SCDMA,和常规天线不同的是,智能天线可通过对天线阵列中的每个 阵元赋予不同的幅相权值,通过加权信号的空间迭加来获得预定宽度和方 向的波束。通常需要形成两种波束,一种是变化波束,主要用于每个独立 用户的通信,基站通过跟踪用户的来波方向,不断调整波束的角度,使得 主波瓣始终对准移动中的用户。另一种是静止波束,用于发送公共信息给 小区内的所有用户,通常采用全向发射的方式覆盖整个小区,一般用公共 信道承载,如广播信道、寻呼信道、公共控制和业务信道。这种静止波束 的宽度一般固定,不进行动态调整,在天线出厂时通常设置为固定值;或 者由基站设置为静态的几档固定角度,通常为3-4种,不能根据环境连续 调整。
上述设置为固定值的方式使得天线对网络环境的适应性较差,环境的 改变需要更换天线,网络维护的成本高;不能连续调整的方式使得天线波 束宽度和环境要求不能完全的匹配,增加了网络完全达到覆盖要求的难 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在移动通 信系统,如TD-SCDMA中采用多阵元天线灵活设置或调整全向发射信道 波束宽度的方法,对小区进行灵活覆盖。本方法无须更换网络天线,通过 对系统进行相应的测试或根据网络性能指标,连续动态的灵活设置或调整 各全向发射信道的波束宽度,使基站可连续动态的确定与环境相匹配的理 想的全向发射信道波束宽度,从而完全达到网络对覆盖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灵活设置全向 发射信道波束宽度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采用多阵元的智能天线,能连 续动态的灵活设置或调整全向发射信道波束宽度,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小区全向发射信道波束宽度初始值A0;
步骤2、测试实际环境中的信号覆盖质量;
步骤3、根据对小区信号覆盖质量的预期要求,评估步骤2得到的信 号覆盖质量测试结果是否到达预期要求,若达到覆盖要求,就输出结果, 进入步骤5;若未达到要求,进入步骤4;
步骤4、对小区全向发射信道的波束宽度进行调整并进行信号覆盖质 量测试,若达到覆盖要求,则输出结果,进入步骤5;若未满足要求而调 整次数达到最大次数Nt次,则输出结果,进入步骤5;若未满足要求且调 整次数未达到最大次数Nt次,则再次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未经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81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