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的蒸汽吞吐采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18737.3 | 申请日: | 200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9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亚平;罗治斌;钟太贤;张义堂;马德胜;刘尚奇;王春雨;李松林;吴淑红;关文龙;韩静;张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玉明 |
地址: | 100011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蒸汽 吞吐 采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采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汽吞吐生产原油的方法,提高油藏的采收率和开发效果。
背景技术
常规的蒸汽吞吐技术是向稠油油藏注蒸汽,利用蒸汽所携带的热量,加热稠油。稠油在受热后粘度大幅度下降,在地层压力下从油层流向井筒的流量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产量。具体操作方案是向油层注入定量的蒸汽,然后关井一段时间,使蒸汽携带的热量向油藏扩散,关井过程称之为焖井。焖井结束后即开井放喷。油井自喷停止后,利用抽油泵继续采油生产。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 1074502C,提供了一种“稠油热空气-蒸汽混合吞吐开采方法”。在注汽稠油井作业时,将耐高温封隔器、平衡阀、隔热油管组成的注汽管柱下入井筒内,待封隔器坐封后,安装好井口采油树;采用蒸汽锅炉制备饱和蒸汽,蒸汽锅炉连接采油树油管出口;空气压缩机连接采油树套管出口。打开采油树油管阀门向井下正挤注入高压蒸气。打开套管阀门,启动空气压缩机从油、套管的环型空间注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通过注汽管柱上的平衡阀与蒸汽在井底混合,并一起进入地层。注入时蒸汽、空气的排量比为7∶3。当蒸汽和压缩空气总注入量达到设计量后停注。按照蒸汽吞吐井同样程序,焖井一定时间后,开井生产。这是目前常规的蒸汽吞吐采油方法。
目前常规的蒸汽吞吐采油存在问题是,由于注入的饱和蒸汽温度高,井下近井眼地带的岩石同时被加热到高温。在采油生产时尤其是放喷时压力降低,地层中的水发生强烈的闪蒸。稠油中含有大量的沥青和胶质,它们降低了原油的表面张力,并在高温下发生闪蒸会产生乳化液。另外,由于注饱和蒸汽热采过程的温度高,稠油内部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原油中的甲烷气体与乳化液在闪蒸的作用下会形成及其稳定的泡沫油,与形成乳化一样,大量的沥青和胶质促成泡沫油的生成。形成极其强烈的假敏效应。泡沫油最终堵塞地层,形成泡沫油对地层的伤害,也叫热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蒸汽吞吐采油方法,实现饱和蒸汽注入井下,并且避免开井生产时井下发生闪蒸现象,达到降低泡沫油的生成量和堵塞作用,提高稠油油田油井产量和采收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改进的蒸汽吞吐采油方法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A、准备工作:将耐高温封隔器、隔热油管组成的注汽管柱下入井筒内,待封隔器坐封后,安装好井口采油树;采用蒸汽锅炉制备饱和蒸汽,蒸汽锅炉连接采油树油管出口;高压注水泵连接采油树套管出口。
B、注蒸汽:往油井中注入饱和蒸汽,每米厚度油藏注入蒸汽量80-120立方米之间,井底干度在40-80%,注入速度120-400吨/天,最高注入饱和蒸汽的压力低于或等于17兆帕,并且最高注入饱和蒸汽的压力低于或等于地层破裂压力;达到每米厚度油藏注入蒸汽量80-120立方米后,利用原有的注蒸汽锅炉制备所需温度的热水,或者利用其他设备制备所需温度的热水,不做停顿开始地往井中注水。
C、计算注蒸汽后的温度场:确定注水量和注入水温度之前要了解注饱和蒸汽之后的温度场分布形式,注饱和蒸汽之后的温度场分布形式通过数值模拟技术计算出来,或者按照以下方法简单计算出来。
式中Q表示的是地层累积的注入热量,单位为J(焦耳)。地层累积的注入热量,如果是第一次注蒸汽,累积的注入热量就是这次注入的热量。如果已进行多次注饱和蒸汽,累积的注入热量包括最后一次注入的热量,还包括剩余热量,即以前注入的热量减去在产出流体中所携带的热量与向油藏的顶底盖层散失的热量后的剩余热量。一般剩余热量定为注入热量的20-30%之间。
式中D为油层的厚度,单位为米。
式中H为注入蒸汽温度与油藏原始温度之差,单位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87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