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载波系统的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18799.4 | 申请日: | 200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5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赵瑾波;胡金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7/38 | 分类号: | H04Q7/38;H04B7/26;H04Q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松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波 系统 资源 分配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资源分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适用于多载波系统的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业务峰值速率和系统容量,陆续引入了高速分组接入技术(HSPA,包括HSDPA、HSUPA和HSPA+)。HSPA系统采用了高阶调制(例如16QAM和64QAM)、AMC、HARQ、Node B快速调度甚至MIMO等关键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业务峰值速率和小区的整体吞吐量。这些关键技术重点改善一些增强型的共享信道(比如HS-DSCH和E-DCH)性能,同时配合一系列控制信道(比如上/下行伴随信道、HS-SCCH、HS-SICH、E-AGCH和E-HICH)的操作,使系统可以同时接入和调度更多的用户。
现有的通信系统中,通常是在一个小区的一个载波上给用户终端分配资源。以TD-SCDMA为例,一个子帧包括TS0-TS6共7个时隙,每个下行时隙中有16个扩频因子为16(SF=16)的码道,上行还可以有SF8、SF4、SF2和SF1这几种扩频因子,每个上行时隙最多支持2个物理信道,而下行只允许使用SF16和SF1两种扩频因子。
为了进一步提高TD-SCDMA终端所能支持的最大数据速率,可以采用多载波方式组网并分配无线资源,即在一个小区中支持多个载波、每次给一个终端同时分配多个载波上的无线资源。比如分配3个载波的情况下,如果把每个载波的5个时隙(TS2至TS6)都设置为下行时隙,并把这5个时隙中的所有码道资源都配置为HS-DSCH信道、并分配给一个终端,则该终端采用HSDPA技术支持的最大下行数据速率约8.4Mbps。多载波技术与HSPA技术结合,可以更大的提高小区的峰值速率和吞吐量,增加系统容量。
虽然部分网络设备已经率先支持了多载波技术,但是出于实现难度和成本的考虑,支持多载波技术的终端设备开发还比较落后,只有部分高端的终端设备会设计多套射频通路来支持多载波技术,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对于终端来说支持多载波的能力各不相同的,有的仅支持单载波监听和收发数据,有的支持在多个载波监听公共信道和控制信道,但只能在单载波收发业务信道,有的支持上行单载波发送下行多个载波同时接收业务数据,还有的同时支持上行、下行多个载波的数据收发。
现有技术中,网络侧仅根据自身的负载情况给用户终端分配资源,并不会同时考虑用户终端能够支持的接入能力,从而就会存在用户终端不支持所述无线资源配置方案的事件。比如,所述用户终端采用简化设计,而网络侧未考虑到用户终端这一特殊规定,分配无线资源至所述用户终端,很容易发生所述终端不支持所述无线资源配置方案,由此造成数据传输失败等后果。因此网络设备(比如RNC)在接入过程中必须考虑终端的能力来进行无线资源分配,否则可能造成网络的接入成功率降低和容量下降,直接影响运营商的收益。目前已公开的资料中没有具体方案来解决各种不同接入能力终端在多载波系统中的资源分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多载波系统网络侧给用户终端分配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对各种类型终端的兼容能力,存在用户终端不支持所述无线资源配置方案的现象,由此引起接入失败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载波系统用户接入过程中的资源分配方法,包括:
a.网络侧接收终端发起的业务请求并获取终端UE的接入能力信息;
所述的UE接入能力包括终端的上下行接入能力,所述上下行接入能力包括每子帧终端上行/下行分别可以最大支持的载波个数PU/PD、单个载波最大支持的上行/下行时隙数QU/QD和单个上行/下行时隙最大支持的码道个数RU/RD;
b.网络侧判断是否可以接纳终端的业务请求;
c.当可以接纳终端的业务请求时,网络侧根据UE的接入能力信息分配与其相匹配的信道资源,并通过信道配置命令通知终端进行建链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87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监控系统与监控方法
- 下一篇:可见与红外复合光路光轴平行度检测仪的装调和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