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用户多天线码分多址系统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18983.9 | 申请日: | 200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81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陶小峰;张平;徐瑨;韩娟;李立华;田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707 | 分类号: | H04B1/707;H04L1/00;H04L1/06;H04J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董莘 |
地址: | 10087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用户 天线 码分多址 系统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检测方法,尤其涉及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三代增强(E3G)移动通信系统、超三代(B3G)移动通信系统或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空时检测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图论是起源于十八世纪,兴起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一门独立的数学学科,其抽象有效的论证方法可以解决包括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在内的诸多问题。数学中的矩阵与图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对称矩阵可以对应唯一的无向图,因此,图论的原理和算法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矩阵相关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网络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速率、高质量的业务需求显著增长。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与多天线接收技术,其接收端的联合检测处理方式可同时降低多址干扰与多径干扰,有效改善了系统性能;另一方面,随着对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的深入,多天线传输/多输入多输出(MIMO)作为一种充分利用空域资源的技术,以其有效提高系统数据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改善通信质量等特点而成为近年来被广泛关注和采用的技术。因此,在针对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多天线技术与CDMA多址方式的结合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在多用户多天线CDMA系统中,由于系统矩阵同时包含多用户、多天线、多径信道、扩频码字及信号处理块长等特征,造成矩阵规模庞大且具有较高的检测译码复杂度,对实际系统的处理能力、运算时间和存储空间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难以实现。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低复杂度的多用户多天线CDMA系统检测方法,以利于硬件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用户多天线码分多址系统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图论的原理和算法,在针对系统矩阵生成的对称正定矩阵进行Cholesky分解之前添加了排序操作,有效降低了多用户多天线CDMA系统检测译码的复杂度。该方法包括步骤:(1)在系统接收端按照特定的方式构建包含多用户、多天线、多径信道、扩频码字及信号处理块长等特征的系统矩阵H;(2)将矩阵H的共轭转置与其自身相乘,得到对称正定矩阵A;(3)基于图论的思想,做出该对称正定矩阵唯一对应的无向图G;(4)根据系统的用户数、收发天线数、多径数、扩频因子及信号处理块长等参数选择不同的图论算法,对无向图中的顶点重新编号;(5)根据更新的顶点编号,重排对称正定矩阵的行列顺序;(6)对经过排序后的对称正定矩阵进行Cholesky分解;(7)逐次求解以Cholesky分解所得下三角矩阵和上三角矩阵为系数的线性方程组,得到每用户各发送天线上符号的估计值,即多用户多天线CDMA系统的检测结果。
该方法结合图论在矩阵处理上的优势,通过简单的矩阵行列排序操作,有效减少了Cholesky分解所得三角矩阵中非零元素的个数,既可以节省矩阵分解的运算量,又能够降低后续线性方程组求解的运算次数,在保证多用户多天线CDMA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显著改善了其检测译码的复杂度。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对称正定矩阵A;
图2示出了与图1的对称正定矩阵A相对应的无向图;
图3示出了图1的对称正定矩阵A的Cholesky分解结果;
图4示出了排序后的对称正定矩阵的Cholesky分解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图论在矩阵处理上的优势,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图论的多用户多天线CDMA系统检测方法,具体步骤包括:
(1)在系统接收端,按照特定的方式构建包含多用户、多天线、多径信道、扩频码字及信号处理块长等特征的多用户多天线CDMA系统矩阵H。若系统中有K个用户,每用户的发送天线数为M,扩频因子为Q,系统的接收天线数为N,多径数为W,每次处理块长为Ns,则系统矩阵H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89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