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信道估计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20115.4 | 申请日: | 2007-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4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杨昉;杨知行;王劲涛;付剑;潘长勇;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26 | 分类号: | H04B7/26;H04B17/00;H04L2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文彬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道 估计 方法 | ||
1.一种信道估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A:计算当前帧的信道冲激响应,对所述当前帧的前一帧的数据与所述前一帧的信道冲激响应的线性卷积,进行去除码间干扰和噪声,得到所述前一帧的数据与所述前一帧的信道冲激响应的新线性卷积;
步骤B:将所述当前帧的信道冲激响应设置为初始信道估计;
步骤C:计算所述当前帧的伪随机序列和初始信道估计的线性卷积;
步骤D:根据所述当前帧的接收信号、所述当前帧的伪随机序列和初始信道估计的线性卷积和所述前一帧的数据与所述前一帧的信道冲激响应的新线性卷积,重构所述当前帧的线性卷积;
步骤E:分别对所述当前帧的伪随机序列和所述重构得到的所述当前帧的线性卷积进行变换,得到所述当前帧的新伪随机序列和新线性卷积;
步骤F:对所述当前帧的新线性卷积与新伪随机序列的比值进行所述变换的逆变换,得到所述当前帧的新的信道估计,并累计迭代次数;
步骤G:判断累计后的迭代次数是否达到预先设置的最大值,如果未达到,则将所述当前帧的新的信道估计作为初始信道估计,然后执行步骤C、步骤D、步骤E、步骤F和步骤G,否则将所述当前帧的新的信道估计作为最终的信道估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估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具体包括:
步骤A1:根据相邻的前两帧的信道冲激响应,通过插值得到当前帧的信道冲激响应;
步骤A2:计算所述当前帧的伪随机序列和所述当前帧的信道冲激响应的线性卷积,并计算所述当前帧的前一帧的伪随机序列和所述前一帧的信道冲激响应的线性卷积;
步骤A3:根据所述当前帧的伪随机序列和所述当前帧的信道冲激响应的线性卷积、所述前一帧的接收信号、与所述前一帧的伪随机序列和所述前一帧的信道冲激响应的线性卷积,得到所述前一帧的数据与所述前一帧的信道冲激响应的线性卷积;
步骤A4:去除所述前一帧的数据与所述前一帧的信道冲激响应的线性卷积中的码间干扰和噪声,得到所述前一帧的数据与所述前一帧的信道冲激响应的新线性卷积;
相应地,所述步骤C在第一次迭代中,所述计算所述当前帧的伪随机序列和初始信道估计的线性卷积,与所述步骤A2中的计算所述当前帧的伪随机序列和所述当前帧的信道冲激 响应的线性卷积,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计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道估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4具体包括:
计算所述前一帧的信道估计;
利用零填充的正交频分复用的方式对所述前一帧的数据与所述前一帧的信道冲激响应的线性卷积进行均衡,得到所述前一帧的数据的估计值;
对所述估计值进行判决,得到新的数据;
将所述新的数据与所述前一帧的信道估计的线性卷积,作为所述前一帧的数据与所述前一帧的信道冲激响应的新线性卷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估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具体包括:
根据相邻的前两帧的信道冲激响应,通过插值得到所述当前帧的信道冲激响应,将所述当前帧的信道冲激响应设置为初始信道估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估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F中对所述当前帧的新线性卷积与新伪随机序列的比值进行所述变换的逆变换,得到所述当前帧的新的信道估计,具体包括:
对所述当前帧的新线性卷积与新伪随机序列的比值进行所述变换的逆变换,将所述逆变换的结果中大于信道冲激响应的长度的项设置为零,并进行滤波,将所述滤波后的结果作为所述当前帧的新的信道估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道估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的步骤是指:
根据所述步骤D中所述重构得到的所述当前帧的线性卷积、所述当前帧的伪随机序列、噪声功率和接收信号的平均功率,采用最小均方估计算法进行滤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道估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的步骤具体包括:
找出所述逆变换的结果中模最大的项;
根据所述模最大的项和接收信号的信噪比,估计噪声门限;
将所述结果中模小于所述噪声门限的项设置为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道估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为离散傅立叶变换, 所述逆变换为逆离散傅立叶变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011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作台行程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模壳构件成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