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机报警装置、手机及手机报警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20500.9 | 申请日: | 2007-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6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姜宁波;左向民;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1/04 | 分类号: | H04M11/04;H04Q7/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静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 报警装置 报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机丢失后的报警处理技术,特别是一种手机报警装置、手机及手机报警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被盗现象比较多,为防止手机被盗,相应的也出现了多种手机防盗的装置和方法。
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50722,发明名称为“一种利用电路进行手机防盗报警的方法”的专利申请,其主要内容是:利用手机被盗时,导致绝缘块从弹性开关的两个导电片之间脱离,从而形成报警器、开关、电源之间的电连接,实现报警。
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51659,发明名称为“一种手机防盗报警电路技术结构”的专利申请,其主要内容也是利用手机被盗时,导致绝缘块从弹性开关的两个导电片之间脱离,从而形成报警器、开关、电源之间的电连接,实现报警。
还有许多与上述方法和装置相类似的手机防盗报警的处理方法和装置,其使用手机内部电源进行报警,然而一般盗机者拿到手机后会迅速拿掉手机电池,因此,上述方法无法实现持续有效报警。
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50051,发明名称为“一种用于手机的防盗报警电路技术”的专利申请,其利用外置的电路,在手机被盗时,与手机连接的导线会被拉断,电阻变为无穷大,从而导致与该导线并联的具有报警器的通道会被导通,从而利用外部电源为报警器供电,实现报警。
然而,许多与上述方法和装置相类似,使用外置报警模块的手机防盗方式,使用者需要随身携带报警器,这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不方便,同时报警器在自己身上,无法有效找到偷窃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机报警电路、手机及手机报警方法,在手机被偷时,实现有效持续的报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机报警装置,包括:
报警模块,用于在得到电源供应时,发出告警;
供电模块,用于利用手机电池实现电能的存储;
导通控制模块,用于检测手机电池拔除操作,并在检测到手机电池被拔除时,导通供电模块和报警模块的电连接。
上述的手机报警装置,其中,所述供电模块具体包括:
储能单元;以及
隔离单元,连接于储能单元和手机电池之间,在手机电池到储能单元方向单向导通,在储能单元到手机电池方向隔离。
上述的手机报警装置,其中,所述供电模块为电容器,所述隔离单元为二极管。
上述的手机报警装置,其中,所述导通控制模块具体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手机掉电后的电平变化产生相应的检测信号;
控制单元,与储能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检测信号指示手机掉电时,导通储能单元与报警模块的电连接。
上述的手机报警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第一电阻一端与手机电池连接,第二电阻的一端接地;
所述控制单元为场效应管,栅极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间,源极与所述供电模块连接,漏极与所述报警模块连接。
上述的手机报警装置,其中,所述导通控制模块还包括:
第二电容器,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于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报警模块之间。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手机,包括手机电池,其中,还包括:
报警模块,用于在得到电源供应时,发出告警;
供电模块,用于利用手机电池实现电能的存储;
导通控制模块,用于检测手机电池拔除操作,并在检测到手机电池被拔除时,导通供电模块和报警模块的电连接。
上述的手机,其中,所述供电模块具体包括:
储能单元;和
隔离单元,连接于储能单元和手机电池之间,在手机电池到储能单元方向单向导通,在储能单元到手机电池方向隔离。
上述的手机,其中,所述供电模块为电容器,所述隔离单元为二极管。
上述的手机,其中,所述导通控制模块具体包括:
串联连接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第一电阻一端与手机电池连接,第二电阻的一端接地;
场效应管,栅极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间,源极与所述供电模块连接,漏极与所述报警模块连接。
上述的手机,其中,所述导通控制模块还包括:
第二电容器,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于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报警模块之间。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手机报警方法,其中,包括:
步骤21,供电模块在正常状态利用手机电池实现电能的存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05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