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快变换变极性方波电流弧焊电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20833.1 | 申请日: | 2007-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53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齐铂金;从保强;黄松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9/09 | 分类号: | B23K9/09;B23K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有浩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换 极性 方波 电流 电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弧焊接的电源装置,更特别地说,是指一种具有快速的电流上升率和下降率,输出变极性方波电流频率可达≥20kHz(超音频)的超快变换变极性方波电流弧焊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变极性焊接电源是一种替代正弦波交流和方波交流电源的新型焊接电源,其主要应用于钨极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等。变极性电源实际上就是一种电流频率与正、负半波电流幅值、时间比可以分别独立调节的方波交流电源,常规的变极性电源结构如图2所示。由于电源结构设计上的特点,常规变极性电源输出电流在正反极性变换时,电流上升率和下降率较为缓慢(常规高频变极性方波电流最大上升率和下降率分别为<5A/μs),且存在着一定的过零死区时间,仅适用于在较低频率条件下工作。常用的变极性电源输出变极性电流频率均在几百赫兹以内,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常规的变极性电源均采用传统桥式电路,为了保证桥式电路的安全工作,在桥式电路两端并联有电容C,尽管电容C可以防止在功率开关器件两端产生高压,但同时也带来了两个主要问题:其一,第一功率开关管T1与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与第四功率开关管T4分别切换实现变极性电流输出时,必须设置一定的死区时间,否则将会由电容C与第一功率开关管T1、第二功率开关管T2或电容C与第三功率开关管T3、第四功率开关管T4共同导通形成短路,从而有可能造成功率开关器件的损坏。其二,由于并联电容C的存在,在进行电流极性切换时,电容C将会抑制电流极性变换时电流的上升率和下降率,这也是常规变极性电源不能工作在较高频率,以及由于死区时间的存在使得电流过零转换时易造成电弧易熄灭和不稳定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超快变换变极性方波电流弧焊电源装置,通过在直流电源与全桥变换电路之间连接续流电感L,同时在全桥变换电路的两端增加功率二极管D、电解电容CE、高频电容C、功率电阻R和辅助直流电源。本发明的电源装置旨在解决常规变极性方波电源输出变极性电流工作频率较低、电流极性转换时电流上升率和下降率缓慢的问题。
本发明是一种超快变换变极性方波电流弧焊电源装置,在直流电源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有全桥变换电路,在辅助直流电源正极与负极之间并联有并联吸收保护电路,在直流电源正极与辅助直流电源正极联接有续流电感L、功率二极管D。所述并联吸收保护电路由功率二极管D、电解电容CE、高频电容C和功率电阻R组成,其可靠地保证了第一功率开关管T1与第二功率开关管T2、第三功率开关管T3与第四功率开关管T4在高频极性变换时电路的正常工作。
本发明超快变换变极性方波电流弧焊电源实现了电流无死区时间的高频极性转换,同时具有超快的电流上升率和下降率分别为≥50A/μs,输出变极性方波电流变换频率1Hz~20kHz,正向导通时间比10%~90%,正、负半波电流幅值5~400A。
本发明超快变换变极性方波电流弧焊电源的优点在于:(1)采用一种新型的基于全桥变换电路、并联吸收保护电路的拓扑结构,实现高频变极性方波电流输出;(2)采用DSP处理器生成两路具有可调的第一重叠时间tH和第二重叠时间tL的第一驱动脉冲序列U1、第二驱动脉冲序列U2并将两路脉冲序列作用在全桥变换电路上,使得高频变极性方波电流无死区过零时间;(3)快变换高频变极性方波电流上升率和下降率分别为≥50A/μs(常规高频变极性方波电流最大上升率和下降率分别为<5A/μs左右,本发明相对于常规高频变极性方波电流的输出提高了至少10倍,故称为超快变换),输出变极性方波电流变换频率1Hz~20kHz,正向导通时间比10%~90%,正、负半波电流幅值5~400A。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超快速变极性方波弧焊电源的结构框图。
图2是常规变极性弧焊电源的结构框图。
图3是采用DSP系统产生两路相互重叠的驱动脉冲序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08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由杂化树脂组合物制成的气囊涂层
- 下一篇:容器承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