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PDMS模板和银板材料的超分辨光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21241.1 | 申请日: | 200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68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杜春雷;罗先刚;董小春;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3F7/00 | 分类号: | G03F7/00;G03F7/004;G03F7/20;B81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贾玉忠;卢纪 |
地址: | 6102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pdms 模板 银板 材料 分辨 光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纳结构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PDMS模板和银板材料的超分辨光刻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微纳加工技术和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微纳金属结构的电磁学性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光与表面微纳金属结构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奇异物理现象。例如,1998年法国科学家Ebbesen及其合作者发现通过亚波长金属孔列阵的光的异常增强现象(Extraordinary Optical Transmission)。H.J.Lezec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当光透过亚波长金属纳米孔时,其透过率不仅可以得到增强,而且光束的衍射角度非常小,传输方向不遵循通常电介质结构中的衍射规律。此外,与表面等离子体金属微纳结构有关新现象还有:光与特殊分布的金属微结构作用后,出现沿左手规则传播的特性,说明材料具有负折射率;光通过特定金属纳米孔结构后,光波出射具有极好的方向性等等。微纳金属结构表面等离子体波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新的领域。基于微纳金属结构的新型表面等离子体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
光刻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现有的浸没式193nm光刻技术已经可以使光刻分辨率达到100nm。然而进一步减小特征尺寸,提高分辨率不仅给光刻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同时新型光刻系统的研制成本也在急剧增大,以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美国、日本以及欧盟乃至全世界来合作开发。2005年,美籍华人张翔等人进行了基于银板的超分辨成像报道,为采用简单装置实现高分辨率成像提供了途径。张翔的报道中采用三明治式的结构进行成像,物体和光刻结果处在同一基片表面,因此实验方案只能用于解释物理现象,而无法真正的用于纳结构。鉴于这种情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软膜PDMS和银板透镜相结合的光刻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光刻技术很难实现批量纳米级结构光刻成形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PDMS模板和银板材料的超分辨光刻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实际微纳结构的批量制作,适用于从十几纳米到毫米的各种不同尺度结构的制备,不仅分辨率大大提高,且降低了传统光刻的复杂程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PDMS模板和银板材料的超分辨光刻方法,其特点在于步骤如下:
(1)在基底表面蒸镀与基底黏结能力较弱的金属膜层,并在金属膜层表面制备需要的目标微纳结构;
(2)将PDMS与固化剂进行混合,并浇铸于携带有目标微纳结构的金属膜层表面;
(3)在25-95℃的环境中固化1~5小时后,使PDMS材料固化交连,形成弹性膜;
(4)掀起PDMS膜,由于金属膜层与基底的黏结力很差,因此目标微纳结构及金属膜层均随PDMS膜被掀起;
(5)去除黏附在PDMS膜表面的金属膜层,目标微纳结构将镶嵌与PDMS膜层内部,在PDMS表面分别旋涂厚度10~100nm的保护层和间隔层,形成超分辨光刻掩模;
(6)在另一基片表面涂布光刻胶,并蒸镀厚度10~100nm的金属银;
(7)将步骤(5)形成的超分辨光刻掩模的图形面与步骤(6)中光刻胶表面的金属银紧密贴合,并进行曝光移除超分辨光刻掩模,去除银膜,并对光刻胶进行显影,显影后即可形成需要的目标图形。
所述步骤(1)中与基底黏结力较弱的金属膜层的材料为金、或银、或铝。
所述步骤(1)中的目标微纳结构材质为铬、或金、或银、或铜。
所述步骤(1)中目标微纳结构材质与金属膜层的材质不相同。
所述步骤(1)和步骤(6)中的基底可以为红外材料如:硅、锗等;也可以为可见光波段的材料,如:玻璃、石英等。
所述步骤(2)中的固化剂与PDMS的混合比例为1∶2到1∶20。
所述浇铸于携带有目标微纳结构的金属膜层表面的厚度为几微米到几毫米。
所述步骤(5)中PDMS表面的保护层和间隔层的材料为PDMS,或PMMA,或光刻胶。
所述步骤(6)中光刻胶表面为一层金属银,或金属银膜和其它介质膜层相互交叉形成的多层膜结构。
所述步骤(6)中光刻胶的厚度从几十纳米到几微米。
所述步骤(7)中的曝光时间为从几分钟到约1小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12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清洁装置和成像设备
- 下一篇:一种可可碳酸饮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