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吊挂轨道悬挂列车交通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21349.0 | 申请日: | 2007-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0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泉洞;李越秀;杨家桂;覃辛华;李越峰;林明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泉洞;李越秀 |
主分类号: | B61B3/02 | 分类号: | B61B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0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吊挂 轨道 悬挂 列车 交通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尤其是吊挂轨道悬挂列车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铁路、地铁、城轨和轻轨)一般都是车辆在轨道上方运行,其轨道铺设在地面的路基上,只有在桥梁上是通过桥墩架空的和局部区段的轨道梁是通过支柱架空的。由于轨道梁强度和刚度的要求,轨道梁的支承跨度受到限制,支柱跨度小、密度大。致使现有轨道交通系统占地多,拆迁大,建设工期长,造价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轨道交通系统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吊挂轨道悬挂列车交通系统,支承塔架的跨度可以显著加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轨道交通系统的车辆车厢悬挂在轨道梁的下方运行,轨道梁通过悬索、斜拉索和斜拉杆吊挂。
本发明的悬挂列车的转向架在轨道梁的轨道上运行,车厢通过悬挂缓冲器悬挂在转向架下部在轨道梁的下方运行。
本发明的轨道梁为了减少大跨度侧向风载荷,采用三角桁架结构。轨道设置在三角桁架的两个下底角。当跨度小,侧向风载荷不大时,轨道梁也可以采用钢制和混凝土制的工字梁、箱型梁等结构。
本发明的轨道梁采用多种吊挂方式:悬索吊挂方式、斜拉索吊挂方式和斜拉杆吊挂方式。斜拉杆吊挂方式用在轨道梁支承塔架跨度小的场合。
本发明的轨道梁支承塔架跨度大时采用往复双线方案,跨度小时采用循环单线方案。双线方案的两个轨道梁在一定间隔用横梁连接,以增加侧向风载荷的承受能力。
本发明的悬挂列车是自行的,其驱动方式可采用电动的或内燃的。
本发明的轨道梁采用多跨连续梁的轻钢结构。在安装时调整吊索使轨道梁产生预拱,用以平衡轨道梁热膨胀引起的长度变化,以便简化轨道梁的活动接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车辆车厢悬挂在轨道梁的下方运行,轨道梁通过悬索或斜拉索吊挂,使支承塔架的跨度显著加大。从而使本轨道交通系统占地大大减少;减少占用耕地、林场、草原等重要生态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大跨度优势使交通线路可跨越河流、沼泽、湖泊、峡谷等障碍,从而使线路布置缩短;轻钢桁架结构的轨道梁自重明显减轻;减少拆迁难度;缩短建设工期;以上各项明显降低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所示吊挂轨道悬挂列车交通系统的主示图(悬索吊挂方案);
图2为本发明所示吊挂轨道悬挂列车交通系统的主示图(斜拉索吊挂方案);
图3为图1的横向截面图(单线方案);
图4为图1的横向截面图(双线方案);
图5为图1车辆和轨道梁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5车辆转向架和轨道梁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塔架;
2—轨道梁;
3—悬挂列车;
4—吊挂主索;
5—吊挂竖索;
6—吊挂斜拉索;
7—悬挂缓冲器;
8—转向架;
9—受电轨;
10—轨道;
11—导向轮;
12—承载轮;
13—驱动装置;
14—吊挂竖索调节螺栓;
15—吊挂竖索下接头;
16—横梁;
17—连接索;
18—支撑杆;
19--吊挂竖索上接头;
20—索夹;
21—驾驶车厢;
22—连接挂钩;
23—铰蓬;
24—中间车厢。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2、图3、图4、图5、图6中,本发明揭示了吊挂轨道悬挂列车交通系统,其悬挂列车3悬挂在轨道梁2的下方运行,轨道梁2通过悬索(吊挂主索4和吊挂竖索5)或斜拉索6吊挂。吊挂主索4和吊挂斜拉索6锚固在塔架1的顶部。
悬挂列车3的转向架8在轨道梁2的轨道10上运行,驾驶车厢21和中间车厢24通过悬挂缓冲器7悬挂在转向架8下部在轨道梁2的下方运行。
轨道梁2为了减少大跨度侧向风载荷,采用三角桁架结构。轨道10设置在三角桁架的两个下底角。
轨道梁2采用悬索吊挂方式(图1)或斜拉索吊挂方式(图2)。
悬索吊挂方式中轨道梁2通过吊挂竖索5吊挂在吊挂主索4上。吊挂竖索5的上接头19通过索夹20与吊挂主索4固定。吊挂竖索5的下接头15的调整螺栓14用以调整轨道梁轨道10的水平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泉洞;李越秀,未经李泉洞;李越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13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