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引发雷电的装置及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21871.9 | 申请日: | 2007-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0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王道洪;张义军;吕韦涛;孟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道洪 |
主分类号: | A01G15/00 | 分类号: | A01G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勇 |
地址: | 100081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发 雷电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发雷电的装置及其方法,特别是一种火箭拖线型引发雷电的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雷电灾害是很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防范雷电,针对各种建筑物及其里面的设施一般采用避雷针及避雷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传统防雷方法,雷电每年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损失还是有增无减。而且防雷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向带电雷云发射一支拖有金属导线的火箭就可以将雷电引到地面,从而使本来随机发生的自然雷电在时间及空间上得到一定的控制。这种方法叫火箭拖线型人工引雷法。这种方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被美国人发明,后来70年代在法国得到发展。我国也早在70年代末期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引发过雷电。从80年代开始,火箭拖线引雷在我国也得到很大发展,并有相应的专利出现(见中国专利200510041951.4)。但现有的火箭拖线型人工引雷法只能引发地闪(对地放电),而且在引发地闪的时候,必须将导线直接或通过一段绝缘线固定在地面上,这大大限制了现有火箭拖线型人工引雷法的应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导线无需固定在地面上的人工引发雷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任务是提供一种人工引发雷电的方法。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引发雷电的装置,包括火箭,和安装于所述火箭上的导电线及可以将所述导电线在空中展开的导电线拖出装置。
上述引发雷电的装置中,所述火箭还可以设有制导装置,可精确对准空中的目标区域。
上述引发雷电的装置中,还包括用于启动所述导电线拖出装置的控制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装置为无线接收控制装置,可以接收地面的指令,并启动所述导电线拖出装置;或者,
所述控制装置为自动控制装置,可以根据火箭飞行的时间,或当前飞行高度,或当前所处雷云中电场强度自动启动所述导电线拖出装置。
上述引发雷电的装置中,所述导电线的长度优选500至600米。
上述引发雷电的装置中,所述导电线拖出装置包括降落伞和降落伞弹出装置。
上述引发雷电的装置中,所述火箭的飞行速度最好大于100米/秒。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人工引发雷电的方法,采用火箭将一定长度的导电线运送到带电雷云的环境电场空间(或云下,或云中,或云上)中,并将所述导线在带电雷云的环境电场空间中展开,从而引发雷电。
上述人工引发雷电的方法中,所述导电线的长度最好为500至600米。
本发明可以通过对雷云引发云闪(云间或云内),从而减少或消灭对地雷电,可以达到大面积防雷的效果。
本发明还可以用来引发一种可以模拟地闪的闪电,从而为各种防雷设备进行雷击实验及研究雷电提供一种独一无二的平台。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引发云闪时本发明火箭刚被发射后的示意图。
图2是引发云闪时本发明导线被拖出后的示意图。
图3是引发地闪时本发明火箭刚被发射后的示意图。
图4是引发地闪时本发明导线被拖出后的示意图。
图5是针对雷暴云某一特定部位进行人工引雷时本发明可制导火箭刚被发射后的示意图。
图6是针对雷暴云某一特定部位进行人工引雷时本发明可制导火箭被发射后快接近雷云目标部位时的示意图。
图7是针对雷暴云某一特定部位进行人工引雷时本发明导线被拖出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道洪,未经王道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18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镀生产设备用空气搅拌管
- 下一篇:用于光学测距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