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既有锚固工程质量检测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22633.X | 申请日: | 200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3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松;朱本珍;廖小平;刘庆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南方分院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E02D5/74;G01L5/04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晓东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既有 锚固 工程质量 检测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用于既有锚固工程质量检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工具锚,为大小、形状与所检测的既有锚固工程工作锚外残留的外 露部分钢绞线相匹配的圆柱板,该第一工具锚的柱体外缘设置有螺纹结构, 该第一工具锚中设置有匹配安装该外露部分钢绞线的锚孔,所述锚孔为朝既 有工作锚方向渐缩锥度的锥形孔,该锥形孔中还匹配设置有限位夹片;该第 一工具锚与所述既有工作锚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第一工具锚限位夹片进 行限位的薄钢板,该夹片限位薄钢板中开设有刚好允许所述外露部分钢绞线 穿过的圆孔;
第二工具锚,为大小、形状与所述第一工具锚相匹配的圆柱板,该第二 工具锚的柱体外缘设置有螺纹结构,该第二工具锚中设置有匹配安装需接长 的外接钢绞线的锚孔,所述锚孔为朝既有工作锚相反方向渐缩锥度的锥形孔, 该锥形孔中还匹配设置有限位夹片;该第二工具锚靠近该第一工具锚的一面 设置有对该第二工具锚限位夹片进行限位的薄钢板,该夹片限位薄钢板中设 置有刚好允许所述外接钢绞线穿过的圆孔;
连接套筒,为内径与该第一工具锚及该第二工具锚外径相同的中空圆柱 体,该连接套筒内壁匹配设置有与该第一工具锚及该第二工具锚外设螺纹结 构对应的螺纹结构,该连接套筒匹配套设于该第一工具锚及该第二工具锚的 外侧;以及
支撑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匹配套设于该连接套筒及该既有工 作锚外侧,该支撑筒的底部支撑于该既有锚固工程的锚墩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既有锚固工程质量检测的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一工具锚与所述既有工作锚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锚具限位板,该 锚具限位板呈Z形,该Z形锚具限位板的上横边卡置于该第一工具锚及该第 一工具锚夹片限位薄钢板之间,而下横边固定安装在该既有锚固工程的锚墩 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既有锚固工程质量检测的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二工具锚夹片限位薄钢板直接用螺栓固定于该第二工具锚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既有锚固工程质量检测的装置,其特征在 于,该支撑筒的中下部位置开设有两个沿该支撑筒竖直中心面对称的U形开 口。
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对既有锚固工程质量检测的方法,其特 征在于,该检测方法针对锚索端头用于张拉的钢绞线被剪断、不满足张拉长 度所需的既有锚固工程,包括如下步骤:
a1’、凿除锚头砼,露出既有锚固工程中工作锚和外露于工作锚外的残留 钢绞线;
a2’、在所述工作锚上安装所述第一工具锚夹片限位薄钢板,然后将该工 作锚上的外露部分钢绞线穿入所述第一工具锚的锚孔中,再置入所述第一工 具锚夹片,锁紧所述第一工具锚夹片;
a3’、将所述连接套筒套装在所述第一工具锚外,并旋转紧固;
a4’、将所述接长用的外接钢绞线插入所述第二工具锚的锚孔中,在该第 二工具锚上靠近该第一工具锚的一面安装所述第二工具锚限位薄钢板即完成 第二工具锚系统的安装,再将安装好的该第二工具锚系统通过螺纹丝扣全部 旋入该连接套筒内;
a5’、将所述支撑筒套装于所述连接套筒外面,底部支撑在所述既有锚固 工程的锚墩上;
a6’、将所述支撑筒的顶端作为反力平台,在该支撑筒的顶端安装穿心式 千斤顶,该千斤顶活塞顶部安装张拉工具锚,置入所述张拉工具锚夹片索紧 所述外接钢绞线;
a7’、将所述穿心式千斤顶与油泵连接;
b1、施加初始荷载,使得各张拉装置之间紧密衔接;
b2、缓慢施加荷载,直至所述千斤顶活塞产生位移,该位移用现行的百 分表进行观测,记录此时的荷载值P;
b3、通过力学分析可得到荷载值P即等于锚索当前的残余拉力值Pc,并 与所设计的既有锚固工程拉力对比计算出锚索预应力损失值,进而评判该既 有锚固工程现有的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南方分院,未经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南方分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263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