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灸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22686.1 | 申请日: | 200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3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成亚 |
主分类号: | A61H39/00 | 分类号: | A61H39/00;A61N1/00;A61N5/06;A61N5/00;A61H3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54北京市宣武***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中医传统经络穴位和针灸学原理,结合现代材料科学和纳米工艺技术制成的、具有针灸功能的灸片,因贴于人体面部指定的穴位皮肤,因此称为面灸。
背景技术
针灸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从古至今,针灸医学对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许多国家除医院设有针灸专科外,还纷纷成立了一些研究针灸的专门机构和针灸学院等,并多次召开国际性针灸学术会议,1987年成立了世界针灸联合会。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宣布,可用针灸治疗的疾病约300余种,疗效较好的约100余种,可治愈的约67种。针灸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传统针灸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石针、骨针、竹针而逐步改变为铜针、铁针、不锈钢针,但是这些针具都会造成皮肤损伤,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传播病毒;针刺损伤带来的疼痛也容易使患者产生畏惧心理;此外,施用针灸时对患者的体位还有较严格的要求,针灸过程中患者不能改变体位,否则容易发生危险。这些问题无疑限制了针灸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结合了针灸理论和西医物理治疗方法的治疗仪,包括电针疗仪、电灸疗仪、特种腧穴治疗仪等,这些治疗仪往往是利用外加常规电能源或者电激发光能源、磁能源等刺激腧穴。这些有源器械除了产生刺激腧穴所需的电流、能量外,还容易产生电磁波、强磁场、超声波、激光及放射线等,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其次,这些仪器缺乏特异性,不能形成和人体腧穴的互动,对针灸的特点体现不充分。此外,如果使用方法不当,还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既产生针与灸的双重效应,有温热感,又有较轻的针刺感、麻胀感,达到疏经通络、活血化淤、调节机体平衡效果的面灸。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面灸,为纳米混合材料制成,它为一具有一定弹韧性的实心片状物——灸片,附着于圆形胶布的中心构成的,灸片的厚度为2mm±0.5mm。
所述的灸片可以为扁圆柱形,其直径为8mm±1mm。
所述的灸片还可以为扁圆台形,或上顶面为弧面的扁圆柱形。
承载灸片的胶布,其直径为25mm-30mm。
发明充分运用了中医传统经络穴位和针灸学原理,结合现代材料科学和纳米工艺技术研制而成,将它贴于人体面部指定的穴位皮肤,能产生针与灸的双重效应,既有温热感,又有较轻的针刺感,麻胀感等神奇效应,达到疏经通络、活血化淤、祛风散寒、调节机体平衡等作用。对各种感冒症状、鼻部病患、眼疾、失眠、美容及头面部各种疼痛、疲劳症等都具有独特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面灸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图3、图4分别为灸片呈扁圆柱形、呈扁圆台形、凸顶扁圆柱形的侧面剖视图。
图中:1、胶布,2、灸片。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本发明产品从针灸器具的材料和结构入手,选用具有特种激越功能的永久极性特种晶体材料,运用纳米技术和特殊的工艺成型,制成的具有激越性能的自源功能体,可作为传统针灸的替代品。
本发明产品为圆形片,直径8mm±1mm,厚度2mm±0.5mm,为均一混合材料制成的实心片状物,有一定的韧性。本品的基础材料是从2000多种矿物质中筛选出的几种具有特殊激越功能的永久极性晶体材料。几种材料经过配伍复合设计,再通过纳米工艺加工成纳米粉体材料,然后加入适当助剂用特殊的炙压工艺加工成型。成型后的灸片通过特定的升温、保温和冷却工艺,控制其密度、孔隙度、软硬度和其它特别性能,最终制成具有新特异性能的自源功能体。本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性能:
第一,本品能够永久自发产生超微电流。这种超微电流源于材料中结晶体具有的电位差。人体生物电则源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当使用本品时,两种微电流能够互相作用。一方面,微小的压力和温度变化即能引起本品晶体间的电势差,释放微电流;另一方面,皮肤细胞受到外来微电流的刺激,就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产生生物电,反作用于本品的晶体材料,产生新的电位和电流。这种微电流作用于经穴时引起的刺激,是产生针灸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上效应可通过人体直接感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成亚,未经王成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26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高质量因素的集成电路螺旋电感
- 下一篇:基于变压边力控制的拉深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