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酸基团的二醛缩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23029.9 | 申请日: | 200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4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尼尔斯·布林克曼;马丁·克莱巴恩;卡尔-海因茨·拉米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2/02 | 分类号: | C08G12/02;C08L61/20;C14C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章社杲;李丙林 |
地址: | 德国莱***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有 基团 缩合 | ||
本发明涉及含有酸基团的二醛缩合物及其盐类,它们的制备方 法,它们作为皮革助剂、特别是作为鞣制剂和复鞣剂的用途,以及 用它们鞣制和复鞣的皮革和毛皮。
从生皮革和兽皮获得的皮革和毛皮的生产一般是在多个步骤 中进行。在准备车间的准备步骤,如脱毛、刮肉、去内层(delining) 和软化之后,一个典型的过程包含鞣制、复鞣、染色、乳液加脂处 理和最终整饰。各个单独的操作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组。
尽管鞣制导致皮革收缩温度升高,而复鞣几乎对其没有任何影 响。复鞣应理解为是指预鞣,即通常用铬鞣制的皮革,的后处理, 以此优化颜色、平整度、柔软性、丰满度和对水(斥水性)以及对 固定鞣剂的行为。具体地说,该鞣制、复鞣和染色通常在不同的所 谓鞣制滚筒中在使用鞣制剂/复鞣剂水溶液或者分散液或染料溶液 的情况下进行。
作为皮革复鞣剂缩合物在例如US-A-3 063 781,EP-A-63 319, DE-A-19 823 155,US-A-4 656 059,WO94/10231,GB-A-2 371 559 以及DE-A-4 436 182中已经有描述。
EP-A063 319描述了一种从三聚氰胺、尿素、甲醛和亚硫酸氢 钠制备作为一种皮革复鞣剂的水溶性树脂鞣制剂的方法。
然而,这些缩合物在用其对皮革进行复鞣时依然具有缺点,特 别在丰满度、柔软性、湿润感、手感、纹理紧密性和可着色性方面。
出人意料地,根据本发明的缩合物具有一种基本上改进的特性 系列;具体是将会发现改善了的纹理紧密性、丰满度、可着色性以 及手感。
同时,用根据本发明的缩合物处理的皮革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 摆脱了根据DIN53 315的甲醛,这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优 点。
出人意料地,现在已经发现这些缩合物含有酸基团并且基于
a)醛类,该醛选自由C2到C12基团的二醛组成的组,以及
b)至少一种带有NH2基团的化合物,
酸基团被理解为是指磺基和/或羧基的基团以及它们的盐类。
“基于”是指该缩合物任选由a),b)和任选的c)再外加其它反 应物和引入酸基团的反应物来制备。
然而,相应的基团a)和b)关于所用的醛或带有NH2基团的 化合物是确定的。这意味着如果不能满足a)的定义则所有其它的 醛,特别是所有的一元醛都不能被用于作为一种组分。为了进行澄 清,应该提及的是例如甲醛不适合作为根据本发明缩合物的反应 物,因为它是一种C1-单醛。根据本发明优选的缩合物是由按重量 计大于95%、特别优选按重量计大于99%的a),b),c)组分所组 成并且反应物被引入这些酸基团之中。
组分a)的适合的二醛是脂肪族的以及芳香族的C2-C12-二醛。 优选脂肪族的,特别是C2-C8-二醛。特别优选由乙二醛、丁烷二醛、 丁烯二醛、戊二醛、己二醛和辛烷二醛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化 合物作为组分a)的二醛。
特别优选戊二醛。
具体地说,伯胺和酰胺是适合于作含有NH2的组分b)的化合 物。这些优选是脂肪族的或芳香族的C1-C10-胺和/或C1-C10-酰胺。 特别优选使用氨腈、尿素、三聚氰胺、乌洛托品、胍、甲酰缩胍胺、 苯基胍胺、乙酰胍胺、癸基胍胺、异丁基胍胺、丙烯酰胺、苯甲酰 胺、双氰胺(氰基胍)或它们的混合物。
优选使用三聚氰胺或三聚氰胺和尿素的结合。
根据本发明的缩合物带有磺基和/或羧基基团或它们的盐。
优选的盐是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或铵盐,特别优选它们的钠 盐或钾盐。
优选的酸基团是磺基基团或它们的盐。
用于引进该酸基团特别是磺基基团的适合的反应物是,例如, 浓缩的硫酸、发烟硫酸、氯磺酸、二亚硫化碱金属、二亚硫化碱土 金属或二亚硫化铵、亚硫酸氢碱金属、亚硫酸氢碱土金属或亚硫酸 氢铵、氨基磺酸碱金属、氨基磺酸碱土金属或氨基磺酸铵或这些反 应物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30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