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散性电位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23853.4 | 申请日: | 2007-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3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姜西辉;汪显方;刘建伟;蒋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和而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C10/32 | 分类号: | H01C10/3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占元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散 电位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位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离散性电位器。
背景技术
电位器作为常用的电器原件,用途非常广泛,电位器分为步进电位器和连续型电位器。现有的步进电位器都存在空挡,即输出不连续;连续型电位器虽然输出是连续的,但是实现不了准确离散输出电压值。另外一般的电位器都具有10%~25%误差,满足不了精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离散性步进电位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离散性步进电位器,包括两个固定端和一个调节端,其特征在于,包括PCB板;安装在所述PCB板上的多个电阻,所述多个电阻两两相连串联成电阻链,所述电阻链的两端分别和两个固定端相连,相邻电阻之间的连接构成步进电节点;和所述步进电节点一一对应并相连的多个节点布铜;和所述调节端相连的固定布铜;和所述节点布铜、固定布铜弹性活动相连的滑动弹片。
在本发明所述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中,所述多个节点布铜首尾咬合连成一圈相互之间不连接的节点布铜环,所述固定布铜为环形,所述滑动弹片围绕所述固定布铜中心的旋转运动,旋转过程中所述滑动弹片和所述固定布铜始终连接,和一个或两个所述节点布铜相连。
在本发明所述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中,所述固定布铜和所述节点布铜环为同心圆。
在本发明所述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中,所述节点布铜为Z形。
在本发明所述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中,所述步进电节点和所述节点布铜位于所述PCB板的两侧并通过位于所述PCB板上的过孔相连。
在本发明所述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中,所述电阻为贴片电阻,所述电阻表贴在所述PCB板上,所述步进电节点为所述PCB板上的走线。
在本发明所述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中,所述滑动弹片与所述节点布铜弹性接触的一端为叉形结构。
在本发明所述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中,所述滑动弹片与所述固定布铜弹性接触的一端为叉形结构。
在本发明所述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中,所述离散性步进电位器还包括上盖,所述滑动弹片与所述上盖相连,所述上盖转动带动所述滑动弹片旋转。
在本发明所述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中,所述PCB板设有安装孔,所述上盖安装在所述安装孔中,所述上盖和所述安装孔之间设有护套。
实施本发明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本发明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在转动过程中没有空挡,弹片或者是与一个Z形布铜相接触,或者是与两个Z形布铜相接触,即输出是连续的,但输出的电压值是离散的,既有步进电位器的离散输出特点,又有电位器的触点连续接触不间断的特点;本发明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采用PCB作为框架,具有成本低,易于加工操作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离散性电位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离散性电位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离散性电位器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离散性电位器的滑动弹片与一个电阻相连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离散性电位器的滑动弹片与两个电阻相连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离散性电位器的滑动弹片与一个电阻相连时的电路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离散性电位器的滑动弹片与两个电阻相连时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位器旋钮旋转到固定位置时输出固定的阻值,精度要求高为1%,而一般的电位器由于都具有10%~25%误差,不能满足此要求,因此设计此离散性电位器(也称步进电位器)来满足客户的要求。
本发明的离散性步进电位器,包括两个固定端和一个调节端及PCB板1,安装在所述PCB板1上的多个电阻5,多个电阻5两两相连串联成电阻链,电阻链的两端分别和两个固定端相连,相邻电阻之间的连接构成步进电节点;和所述步进电节点一一对应并相连的多个节点布铜10;和所述调节端相连的固定布铜9;和所述节点布铜10、固定布铜9弹性活动相连的滑动弹片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和而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和而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38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粘性沙雷氏菌及其生物转化DL-乳酸生产丙酮酸
- 下一篇:晶圆结构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