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车厢的传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26384.1 | 申请日: | 2004-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4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秀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4L12/46 | 分类号: | H04L12/4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车厢 传输 装置 | ||
1、一种铁路车厢的传输装置,包括:
安装在每节铁路车厢中的一个主要中继器和一个辅助中继器,每个被配置为接收从另一个中继器传输的数据和将收到的数据转发到另一个中继器;
一个用来将主要中继器彼此相连接的主要干线线路;
一个用来将辅助中继器彼此相连接的辅助干线线路;
一个用来在每节铁路车厢中将主要中继器与辅助中继器相彼此连接的干线到干线线路;
一个安装在每个中继器中的干线发射器接收器,被配置为相对于在另一节铁路车厢中的另一个中继器发送和接收数据;
一个安装在每个中继器中的干线到干线发射器接收器,被配置为相对于在同一节铁路车厢中的另一个中继器发送和接收数据;
一个安装在每个中继器中的中继器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干线发射器接收器和干线到干线发射器接收器并形成网络;
一个安装在每个中继器中的站点发射器接收器,被配置为相对于中继器控制器发送和接收数据;和
一个与站点发射器接收器连接的站点,被配置为相对于站点发射器接收器发送和接收数据;
其中主要干线线路、辅助干线线路和干线到干线线路形成了类似梯状的传输线网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
任何一个从另一个中继器接收数据的中继器将收到的数据通过干线到干线线路转发到在同一节铁路车厢中的另一个中继器,通过干线线路转发到相邻铁路车厢中的另一个中继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
任何一个通过干线线路和通过干线到干线线路接收到同样数据的中继器转发首先接收到的数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
任何一个通过干线线路和通过干线到干线线路接收到同样数据的中继器测试数据帧尾端的检查码并且根据测试转发首先被发现正确的数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
传输权的专用数据包流经主要中继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
如果在主要中继器和主要干线线路的任何一个中发生故障,则传输权的专用数据包就通过辅助中继器,以形成能避免数据冲突的网络。
7、一种铁路车厢的传输装置,包括:
安装在每节铁路车厢中的一个主要中继器和一个辅助中继器,被配置为接收从另一个中继器传输的数据和将收到的数据转发到另一个中继器;
一个用来将主要中继器彼此相连接的主要干线线路;
一个用来将辅助中继器彼此相连接的辅助干线线路;
一个用来在每节铁路车厢中将主要中继器与辅助中继器彼此相连接的干线到干线线路;
一个安装在每个中继器中的干线发射器接收器,被配置为相对于在另一节铁路车厢中的另一个中继器发送和接收数据;
一个安装在每个中继器中的干线到干线发射器接收器,被配置为相对于在同一节铁路车厢中的另一个中继器发送和接收数据;
一个安装在每个中继器中的中继器控制器,被配置为在干线发射器接收器和干线到干线发射器接收器之间切换并形成网络;
一个安装在每个中继器中的站点发射器接收器,被配置为相对于中继器控制器发送和接收数据;和
一个与站点发射器接收器连接的站点,被配置为相对于站点发射器接收器发送和接收数据;
其中主要干线线路、辅助干线线路和干线到干线线路形成了类似梯状的传输线网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
如果中继器、干线线路、干线到干线线路是正常的,则中继器只采用干线线路来形成互相独立的主要网络和辅助网络。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
如果主要中继器和主要干线线路的任何一个导致了故障,则启用在故障中继器或干线线路之前和之后的干线到干线线路,以划分辅助网络并形成旁路网络,以便优先于辅助网络而使用主要网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
在形成旁路网络之后,启用了干线到干线线路的主要中继器以规则的间隔向由于故障而与主要网络断开连接的主要中继器发出专用检查数据包,以查看断开连接的主要中继器是否已经修复,并且如果断开连接的主要中继器已经修复,则恢复原始的主要网络和辅助网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638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