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纵向上表现出低张力性能的弹性膜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28035.3 | 申请日: | 200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7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D·J·奎拉姆;J·D·特里伯 | 申请(专利权)人: | 屈德加薄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7/00 | 分类号: | B32B37/00;B32B7/12;B32B25/04;A61F13/1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宜红 |
地址: | 美国弗***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向 表现出 张力 性能 弹性 | ||
1.一种制造多层弹性膜的方法,包括:
(a)选择非弹性聚合物,所述非弹性聚合物选自聚乙烯、聚丙烯及其混合物;
(b)选择弹性聚合物,所述弹性聚合物选自烯烃嵌段共聚物;弹性体聚氨酯;乙烯共聚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c)将所述非弹性聚合物和弹性聚合物浇铸成多层膜,其中所述弹性聚合物浇铸成芯层,所述非弹性聚合物浇铸成位于芯层各侧的表层;
(d)所述浇铸的多层膜的单位重量为19.7-40.9克/平方米,两个表层总共占所述多层膜总重量的6-17.9%;
(e)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具有25-300克/英寸范围内的LFEV。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弹性聚合物选自苯乙烯与二烯或氢化二烯的A-B-A或A-B-A’嵌段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乙烯-丙烯酸甲酯;乙烯/丙烯共聚物弹性体;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弹性体;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具有50-250克/英寸范围内的LFEV。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具有75-225克/英寸范围内的LFEV。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具有75-175克/英寸范围内的LFEV。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层弹性膜未被活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层弹性膜被活化。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非弹性聚合物包括聚丙烯,所述弹性聚合物包括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或者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所述多层膜在50-300%的应变范围内具有0%的滞后作用。
9.一种多层弹性膜,包括:
(a)第一层,其包含选自以下的非弹性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及其混合物;
(b)第二层,其包含选自以下的非弹性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及其混合物;
(c)粘结在所述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芯层,所述芯层包含选自以下的弹性聚合物:烯烃嵌段共聚物;弹性体聚氨酯;乙烯共聚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d)所述多层膜的单位重量为19.7-40.9克/平方米,第一层和第二层总共占所述多层膜总重量的6-17.9%;
(e)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具有25-300克/英寸的低力弹性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其中所述弹性聚合物选自苯乙烯与二烯或氢化二烯的A-B-A或A-B-A’嵌段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乙烯-丙烯酸甲酯;乙烯/丙烯共聚物弹性体;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弹性体;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其中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具有50-250克/英寸的低力弹性值。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其中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具有75-225克/英寸的低力弹性值。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其中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具有75-175克/英寸的低力弹性值。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其中所述的多层弹性膜未经活化。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其中所述的多层弹性膜被活化。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其中所述多层膜包含在300%应变处的小于350克/英寸的张力,和应力-应变曲线上50%-300%伸长范围内0.2-0.6克/英寸/%的平均斜率。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其还包含紫外稳定剂。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其还包含用于改进密封性质的添加剂。
19.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其中周期1中100%应变情况下膜的未负荷力除以周期1中100%应变情况下膜的负荷力,所得数值大于0.15。
2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弹性膜,其中所述芯层包含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或者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所述膜的滞后作用为-1%至-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屈德加薄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屈德加薄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803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