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囊罩、仪表板、气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28741.8 | 申请日: | 200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7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林信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田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15 | 分类号: | B60R21/215;B60R21/205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田军锋;王爱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仪表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车辆副驾驶座用气囊上的气囊罩的构筑技术。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现有的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的一个例子。在该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中,在覆盖副驾驶座乘员用气囊的气囊罩上设有气囊罩开裂用的撕裂线,该气囊罩在车辆碰撞时沿着该撕裂线开裂而使展开门展开,从而允许副驾驶座乘员用气囊向气囊罩外部展开膨胀。
专利文献1:特开2004-1635号公报
但是,在设计这种气囊装置时,要求构筑如下的一种技术:在副驾驶座乘员用气囊展开膨胀时可以使气囊罩沿着撕裂线顺利地开裂而迅速地约束副驾驶座乘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所做出的,对于覆盖车辆副驾驶座用气囊的气囊罩,提供一种在发生车辆事故、副驾驶座乘员用气囊展开膨胀时可以使气囊罩沿着撕裂线顺利地开裂的有效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构成了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
本发明的气囊罩至少包括气囊罩主体部、撕裂线、展开门、低刚性区域及高刚性区域。本发明的气囊罩主体部,沿着车辆的副驾驶座乘员的相对面延伸,覆盖副驾驶座乘员用气囊。本发明的撕裂线,构成在气囊罩主体部上形成的气囊罩开裂用的撕裂线(开裂预定线)。该撕裂线,典型的为通过超声波加工或激光加工在气囊罩主体部的板厚方向上使壁厚变薄的部位,也称为“薄壁部”或“减薄部”。另外,在本发明中,撕裂线与沿着该撕裂线实际开裂的开裂线的一部分或全部一致。即,撕裂线只要具有形成使气囊罩成所需开裂方式的开裂线的功能即可,也可以超出该撕裂线地形成开裂线。本发明的展开门,在气囊罩主体部上由撕裂线划分,作为被副驾驶座乘员用气囊的展开膨胀负荷推压而在撕裂线处开裂展开的板状部位而构成。本发明的低刚性区域和高刚性区域,作为展开门中挠曲刚性相互不同的区域构成。这些低刚性区域以及高刚性区域,由使展开门的密度相对不同的结构或使展开门的板厚相对不同的结构等形成。
根据这种结构,在副驾驶座乘员用气囊展开膨胀时,展开门,以挠曲刚性被设定得相对较低的低刚性区域向副驾驶座乘员一侧突出的方式挠曲,通过由此作用于该展开门外缘的朝向低刚性区域一侧的拉伸负荷,在撕裂线处开裂。由于该拉伸负荷作用在与撕裂线的沟深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所以通过较小的负荷即可使气囊罩主体部在撕裂线处顺利地开裂。这样一来,通过展开门部的展开动作而被允许向气囊罩外突出的气囊,在抑制向气囊罩外突出时的阻力的状态下向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从而迅速约束副驾驶座乘员。由此可以提高发生车辆事故时对副驾驶座乘员的约束性能。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罩中,展开门,通过在该展开门的板厚方向上直立设置的多个熔敷凸缘将在副驾驶座乘员一侧延伸的第1延伸部和在副驾驶座乘员用气囊一侧延伸的第2延伸部相互熔敷接合;通过使单位区域内的熔敷凸缘的设置数少于高刚性区域而形成低刚性区域。即,通过使多个熔敷凸缘的设置数不同,可以使低刚性区域和高刚性区域上的展开门的密度相对不同。本结构中的多个熔敷凸缘,可以设置在第1延伸部和第2延伸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仅在第1延伸部上设置多个熔敷凸缘的结构、仅在第2延伸部上设置多个熔敷凸缘的结构、在第1延伸部和第2延伸部双方上设置多个熔敷凸缘的结构。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气囊罩,采用将第1延伸部和第2延伸部相互熔敷接合的多个熔敷凸缘作为形成低刚性区域和高刚性区域的手段。
本发明的仪表板,是在车辆前座前方沿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的仪表板,具有一体设置有上述结构的气囊罩的结构。根据这种结构,提供了一种气囊罩一体型的仪表板,其包括在发生车辆事故、副驾驶座乘员用气囊展开膨胀时沿着撕裂线顺利开裂的气囊罩。
另外,这里所说的“仪表板”是在车室内的驾驶座及副驾驶座的前方、即前窗与前座乘员之间沿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延伸的面板体(也称作“dashboard仪表盘”),规定为如下所述的面板体:不仅包括驾驶座前部的速度计及转速表等仪表类周围的面板、还宽泛地包括处于副驾驶座一侧的用于存放小物件的杂物箱及安装副驾驶座用气囊模块等的部分的面板整体。另外,还包括车辆空调用的吹出口、收容车辆音响的部分,也可以称作仪表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田株式会社,未经高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87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