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型发电机的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29434.1 | 申请日: | 200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5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廖金龙;陈亦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金龙 |
主分类号: | H02K1/27 | 分类号: | H02K1/27;H02K21/12;H02K21/14;H02K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发电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微型发电机的结构,尤指一种利用地心引力原理,将永久磁铁结合匹配器,以形成永久磁铁的微量不平衡状态,并使其可在承载体内以偏心方式转动,使得承载体外所固定套在的线圈组座上的线圈内磁通量发生变化,以产生微量感应电流。
背景技术
按,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与时代的进步,工业化的社会逐渐被知识社会所取代,且随着电子信息的发达,一些必须通过电能才能发挥其功能的电子产品是愈来愈多,使得人类生活与电已是密不可分;然而,面对能源短缺危机,世界各国均积极开发体积还小、重量还轻、能量密度还大,以及具经济、安全与环保性的新替代方案;因此,微型发电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层面可谓日益地广泛。
然而,请参阅图4所示,为现有发电机A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其是由壳体A1、壳体A1内的磁极环A2以及壳体A1中央的可转动的电枢A3所组成,其是利用电枢A3转动与磁极环A2间的磁场效应而产生感应电力,再由电枢A3上方的碳刷A4将电力导出使用。
惟,前述的现有发电机A在实际运作上是有如下的缺点:
一、由于电枢A3是由复数硅钢片A31所组成,电枢A3本身与装设在壳体A1内壁的磁极环A2间会产生磁场效应,而被吸附在磁力线流动的方向,因此,电枢A3转动时,必须反抗所述的磁力,而有一大于所述的磁力的外力加以转动,故而造成多余的能量损耗。
二、由于是以碳刷A4与电枢A3间相互接触导通,方能将电力导出,故在长时间使用后,碳刷A4会有所损耗,进而会造成发电机A产生有电压变小,且不稳定,甚至有寿命减短的缺点。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与缺陷,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或发明人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的缺陷,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与考虑,并以从事在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实地试作与修改,终于设计出此种具经济、安全与环保性的本创作,以期通过本发明的巧思,对社会大众有所帮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发电机的结构,用以解决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型发电机的结构,其包括:永久磁铁、匹配器、承载体与线圈组座,其中:
所述的永久磁铁设有一预定的缺口,且中央具有贯穿孔;
所述的匹配器与所述的永久磁铁相互结合,形成永久磁铁的微量不平衡状态,且所述的匹配器的中央具有贯穿孔;
所述的承载体,其内设有柱体,所述的柱体套入所述的永久磁铁的贯穿孔与匹配器的贯穿孔内,使所述的永久磁铁与匹配器在受到外力后,在承载体内进行偏心方式转动;
所述的线圈组座固定套在所述承载体外,且所述的线圈组座上绕设有复数匝线圈。
本发明利用地心引力原理,通过动态所形成的外力,将使得本发明的永久磁铁会以微量不平衡(偏心)的方式,在承载体内不断地进行转动,使得承载体外所固定套设的线圈组座上的线圈内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微量感应电流,以输送电流至外电路;而本发明的微型发电机的结构将进一步地产生如下的有益效果:
一、有效解决现有在转动时,必须要有一大于磁力的外力加以反抗转动的能量耗损;
二、本发明的微型发电机,并不需以碳刷将电力导出,故有效解决现有电压不稳定,与寿命减短的缺点;
三、由于本发明的微型发电机的结构简单,故在面对能源短缺危机的环境下,实为一种极具经济、安全与环保性的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组合外观示意图;
图4为现有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微型发电机;11-永久磁铁;131-上壳体;110-贯穿孔;132-下壳体;111-缺口;133-柱体;12-匹配器;14-线圈组座;120-贯穿孔;141-线圈;13-承载体;15-固定杆;130-贯穿孔;A-发电机;A1-壳体;A31-硅钢片;A2-磁极环;A4-碳刷;A3-电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是一种微型发电机的结构,请同时参阅图1-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分解、组合剖面与组合外观示意图,本发明的微型发电机1是至少由永久磁铁11、匹配器12、承载体13以及线圈组座14所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金龙,未经廖金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94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