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塑料件或覆盖件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0077.0 | 申请日: | 2007-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7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叶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欣 |
主分类号: | B29C69/02 | 分类号: | B29C69/02;B29C51/10;B29C45/14;B29K55/02;B29K23/00;B29K27/06;B29K69/00;B29K77/00;B29K75/00;B29K105/06;B29L31/58;B29L3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建秋 |
地址: | 3130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料件 覆盖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塑料件或覆盖件的制造方法,尤其是指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制造汽车用塑料件或覆盖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轻量、节能、环保一直是国际汽车工业的研究方向,其中,开发具有较高强度的轻质高性能新材料及设计新的轻量化结构,已成为汽车零部件材料发展的趋势。汽车轻量化使复合材料作为原材料在汽车零部件领域被广泛采用,无论是内装饰件、外装饰件,还是功能与结构件,复合材料制件的身影随处可见,例如外装饰件中的保险杠、挡泥板、车轮罩、导流板、空调覆盖件、人货两用卡车的后厢覆盖件等,内装饰件中的仪表板、车门内板、副仪表板、杂物箱盖、坐椅、后护板等,功能与结构件中油箱、散热器水室、空气过滤器罩、风扇叶片等。
目前,国内车用复合材料部件,特别是汽车覆盖件的生产,常使用FRP玻璃钢手糊涂制工艺,由于手糊涂制工艺存在着质量稳定性差、劳动强度大、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以及操作者身体危害大的缺点,已经逐步被淘汰。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玻璃钢喷射技术,其生产效率虽有所提高,但也只限于生产简单的工件。而片状模塑料成型(Sheet Molding Compound;SMC)技术和团状模塑料成型(Bulk Molding Compounds;BMC)技术的出现,虽然为工业化生产车用覆盖件提供了现实性,但由于存在设备投资高、模具成本高、设备操作和过程控制复杂等问题,不能适应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另外,利用抽真空法在模内复合不饱和树脂与玻璃纤维或PU聚氨酯加强层,由于树脂固化时间起码要4-5小时,使其只能满足少件多样化的生产尝试,而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规模化生产、对环境与人体危害低的车用塑料件或覆盖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用塑料件或覆盖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片材吸塑成型和反应注射成型两个部分,其中,
片材吸塑成型部分包括有如下步骤:(1)将根据塑料件或覆盖件而制备的吸塑模具安装于热压吸塑机上,调整吸塑模具的位置和压框,并预先设定吸塑模具的上升过程和时间;(2)对吸塑模具进行加温;(3)选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亚克力免涂装片材、聚丙烯片材、聚氯乙烯片材、聚碳酯片材、聚乙烯片材、尼龙片材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片材,将所选片材置放于热压吸塑机的工作台上,下降压框而压紧所述片材;(4)使用加热机构对所述片材进行加热;(5)吸塑模具移动至所要求的位置,吸塑成型所述片材;(6)冷却后脱模取出吸塑成品,并对吸塑成品进行切边和组装加工;
反应注射成型部分包括如下步骤:(1)将根据塑料件或覆盖件而制备的反应注射成型模具安装于液压平台上,清洁所述RIM模具的阴模、阳模的合模面,并在阳模的表面涂抹脱模剂,然后吹干使其固化;(2)将已制成的吸塑成品置入RIM模具的阴模中;(3)浇注聚氨酯与玻璃纤维絮束的混合反应物,使其附着于吸塑成品的内表面;(4)启动液压平台将RIM模具的阴模和阳模合模,在聚氨酯与玻璃纤维絮束的混合反应物反应完全之后,进行脱模操作,则可制成塑料件或覆盖件。
上述制造方法中,在片材吸塑成型部分的步骤(2)中,吸塑模具加温至60℃-75℃。
上述制造方法中,在片材吸塑成型部分的步骤(3)中,根据片材的不同需拉伸程度以不同的温度对片材的不同的区域进行加热。
上述制造方法中,在片材吸塑成型部分的步骤(6)所述的脱模过程中,脱模斜度为1至4度。
上述制造方法中,在反应注射成型部分的步骤(2)中,吸塑成品置入RIM模具的阴模后,在所述吸塑成品的内表面铺敷由钢丝网与井字状冷扎钢片组成的增强材料。
上述制造方法中,在进行反应注射成型部分的步骤(4)之后,将塑料件或覆盖件置于22℃-25℃的环境中,让聚氨酯与玻璃纤维絮束的混合反应物继续反应5至7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欣,未经叶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00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