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发动机用曲轴扭转减震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0815.1 | 申请日: | 200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4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冯武堂;李力;杨振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12 | 分类号: | F16F15/1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曲轴 扭转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机动车发动机曲轴的减震系统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用曲轴扭转减震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发动机的使用中,当发动机达到某一转速时,由于运转不均匀性,伴随着活塞的机械运动,将会使发动机自身的振动频率和噪声加大,长期下去,将会大大影响曲轴的寿命和发动机的性能。
目前,中高级轿车曲轴扭转减震器目前一般采用单级橡胶减震结构,从使用效果的实践表明,能大大降低高频振动从而延长曲轴寿命、提高驾乘舒适性。但该结构的减震器对由皮带驱动系统引发的低频振动及由此引发的噪声却无能为力,无法对上述的低频振动和噪声进行有效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汽车发动机用的曲轴扭转减震器的技术领域中,采用单级橡胶减震结构的曲轴扭转减震器,对由皮带驱动系统引发的低频振动及由此引发的噪声无法有效控制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用曲轴扭转减震器。
本发明所要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发动机用曲轴扭转减震器,包括外毂、布置在所述外毂内侧的内毂以及布置在所述外毂和内毂之间的中间毂,所述的外毂和内毂之间设有多级减震装置。
所述的多级减震装置包括吸收高频振动的第一级减震装置和吸收低频振动的第二级减震装置。
所述第一级减震装置为吸收高频振动的第一级减震橡胶,所述第一级减震橡胶内嵌式布置在所述内毂和中间毂之间。
所述第二级减震装置为吸收低频振动的第二级减震橡胶,所述第二级减震橡胶内嵌式布置在所述中间毂与外毂之间。
所述的外毂为带皮带输出结构的惯性环外毂。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汽车发动机用曲轴扭转减震器上,采用多级减震装置,增加了一级或两级具有不同特性的减震橡胶,使其能够有效吸收在发动机运转时产生的皮带驱动系统的低频振动,同时,还能够有效延长曲轴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容易加工制造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内毂;2为第一级减震橡胶;3为中间毂;4为第二级减震橡胶;5为外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用曲轴扭转减震器,包括外毂5、布置在所述外毂5内侧的内毂1以及布置在所述外毂5和内毂1之间的中间毂3,所述的外毂5和内毂1之间设有多级减震装置;所述的多级减震装置包括吸收高频振动的第一级减震装置和吸收低频振动的第二级减震装置;所述第一级减震装置为吸收高频振动的第一级减震橡胶2,所述第一级减震橡胶2内嵌式布置在所述内毂1和中间毂3之间;所述第二级减震装置为吸收低频振动的第二级减震橡胶4,所述第二级减震橡胶4内嵌式布置在所述中间毂3与外毂5之间;所述的外毂5为带皮带输出结构的惯性环外毂5。
所述的第一级减震橡胶2和第二级减震橡胶4均可采用性能不同的硫化橡胶和丁晴橡胶或具有不同减震阻尼特性的其他弹性材料。第一减震橡胶2和第二减震橡胶4采用现有的安装方式布置在外毂5和内毂1之间,通常采用的安装方式方式为内嵌式。
所述的内毂1主要是用来与发动机的曲轴相连,用于传动同时给第一级减震橡胶2支撑,曲轴高频振动主要在第一级减震橡胶2层被吸收。
所述的惯性环外毂5,主要通过多楔带驱动前端轮系,包括发电机、动力转向泵、空调压缩机等附机装置,同时与中间毂3一起作为第二级减震橡胶4的支撑,前端附件轮系皮带的低频振动主要由第二级减震橡胶4吸收。
现有技术中,单级橡胶减震结构被市场上广泛使用,但只能减少高频振动对曲轴的损害从而延长曲轴的疲劳寿命。而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减少在发动机运转时产生的皮带驱动系统的低频振动及因振动而引发的噪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现有产品结构上,增加一级具有与第一级橡胶具有不同特性的第二级橡胶阻尼层。
第一减震装置和第二减震装置还可以具有减震效果的其他材料,如弹簧、海绵、泡沫、纤维制品等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成本增加不多,制造难度没有增加,能明显降低发动机前端皮带驱动系统的低频振动和噪声。本发明的第二级曲轴减震系统,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08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氧化球团粘合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设备能力信息上报方法及终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