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约铜/铝线材的电线电缆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0824.0 | 申请日: | 200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1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刘理文;刘维廉;刘维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理文;刘维廉;刘维人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H01B9/00;H01B7/00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奚志鹏 |
地址: | 243002***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约 线材 电线电缆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导线,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力输送用的电线电缆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科学文明改善了人类生活的品质但也衍生了对环境的污染,今值“e”化时代,电力需求日益迫切,电线电缆铜/铝线的需用量日复增加,继而又使炭化量随之上升,本着节省资源、减少炭化量、绿化环保的素求,全世界人士无不各尽所能,拟定可行方案,期能阻止生态继续恶化,为全人类塑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空间,本着在不影响电力传输而又安全的条件下,如何节约电线电缆铜/铝线材的用量是值得深思探讨的课题。
依据世界电工手册,一般情况下600Vpvc绝缘电线Ф1.6mm(截面积为2mm2),其安全电流为20安培,即每1mm2可输送10安培电流,但实际使用中500mm2绝缘电线安全电流为500安培,平均每1mm2仅可输送1安培的电流,两者间的效益相差10倍,基于集肤效应、温升等因素,此范例行之多年未变,创作人从事电线电缆近五十年,历经十多年之深思、探讨、研究悟出了其中道理,因此有了节约电线电缆铜/铝线材的构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节约铜/铝线材的电线电缆的生产方法,所生产的铜/铝电线电缆具有通风散热的功能,以通风来冷却阻抗产生的热,保持温升不超过40℃,同时充分利用集肤效应,能极大地提高电缆的输电量,提高输电功率,同时,大量地节省铜/铝线材的耗用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节约铜/铝线材的电线电缆的生产方法,有圆形的节约铜/铝线材的电线电缆的和扁形的节约铜/铝线材的电线电缆,其中圆形的节约铜/铝线材的电线电缆的生产方法,按下列步骤来进行,其特征是:
一、备料:
用阻燃塑料经押出成圆形中空软管或螺旋中空软管,作为铜/铝线材的电线电缆的芯材;
二、押制单芯电线:
取铜线或铝线作为导体,以绝缘塑料PVC或PE经押出机制成单芯电线备用.,多根单芯电线的导体集合压着在一个导电端子内输送电力;
三、铰合圆形多根导体单芯线:
以圆形中空软管或螺旋中空软管作为芯材,取多根单芯电线裹绕在圆形中空软管或螺旋中空软管的外周,经绞合机绞合,再用绝缘带包裹,制成圆形多根导体单芯线;
四、制造圆形多根导体单芯的电线电缆:
在圆形多根导体单芯线的外周,经押出机押出被覆绝缘塑料层后,制成圆形多根导体单芯的电线电缆,圆形中空软管或螺旋中空软管均具有通风冷却的功能,此圆形多根导体单芯电线电缆端部裸露的多根单芯电线的金属导体集合压着在一个导电端子内输送电力;
五、绞合圆形多根导体多芯的电线电缆:
取多个圆形多根导体单芯电线电缆作为股线,在相邻股线的外侧空隙处填充圆形中空软管或螺旋中空软管和填充材料,经绞合机绞合,然后用绝缘带包裹之,再经押出机押出,被覆外绝缘塑料层,就制成圆形多根导体多芯的电线电缆,圆形中空软管、螺旋中空软管均具有通风冷却的功能,各个圆形多根导体单芯电线电缆的端部裸露的多根单芯电线的金属导体分别集合压着在一个导电端子内输送电力;
此外,扁形的节约铜/铝线材的电线电缆的生产方法,按下列步骤来进行,其特征是:
一、押制扁形单层多根导体的电线电缆:
取多根铜线或铝线为导体,呈水平平行排列,经押出机押出,被覆绝缘塑料,制成扁形单层多根导体的电线电缆,其端部裸露的多根金属导体集合压着在一个导电端子内输送电力;
二、粘制扁形多层多根导体的电线电缆:
取多个扁形单层多根导体电线电缆上下重叠,在每两层重叠处均设置无通风孔或带通风孔的隔垫,在隔垫的上、下表面上均涂粘结剂,粘结成扁形多层多根导体电线电缆,层之空隙或隔垫均具有通风冷却的功能,扁形多层多根导体电线电缆的导体分层集合压着在各个导电端子内输送电力或全部集合压着在一个导电端子内输送电力;
除此之外,取多根铜线或铝线为导体,作水平多行、上下多层间隔排列,经押出机押出,被覆绝缘塑料,一次制成扁形多层多根导体电线电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理文;刘维廉;刘维人,未经刘理文;刘维廉;刘维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08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坐标位置检测装置
- 下一篇:高比活植酸酶基因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