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挂式托盘动力横移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32063.2 | 申请日: | 200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1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生;马俊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树生 |
主分类号: | B65G13/12 | 分类号: | B65G1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4100江苏省无锡市新区梅***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挂 托盘 动力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用于铁道与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在进行转向架或轮对检修、生产工序时,为方便转向架或轮对的输送、转运而形成的一种悬挂式托盘动力横移机构。属于物流输送机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顶升横移机构很多,多是用在地面输送线上,工件固定在托盘以上,所以在顶升横移的时候不会存在与线体干涉的情况。但是一旦将现有的顶升横移机构运用到空中的输送,要将悬挂式的托盘或小车横移到别的线体就将可能出现线体与小车下悬挂部分产生干涉,也就很难实现悬挂式托盘或小车的横移。传统的空中的输送方式多采用积放链形式,不具备移行功能,功能扩展小,工艺布置受到约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可以让悬挂式托盘在水平方向横移,将转向架或轮对安全平稳的转移到别的线体的一种悬挂式托盘动力横移机构。通过其上的缺口或转动形式,保证了悬挂式托盘在移行的过程没有任何干涉,且使得空中的输送方式拥有了移行功能,大大方便了工艺的布置。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其特征是包括纵向线体、顶升装置、动力棍道组,横向线体、“路口”段纵向线,其中顶升装置安装在纵向线体需要移行的“路口”中间,分别对应横向线体的两边;顶升装置上安装的动力辊道组的辊子面初始位置低于纵向线体上的辊子面;动力辊道组上连接有驱动电机,纵向线体上对应的路口段安装有“路口”段纵向线,其上的辊子面高度与纵向线体上的一致,横向线体的辊子面与顶升到极限位置的动力轨道组高度一致。
本发明的优点:在传统的地面顶升移行机构中,加入了新的缺口式或转动式的结构,得以在空中的输送线体上实现悬挂式托盘或小车在水平方向的十字型或L型空间横移。而且依靠旋转臂的自由旋转或缺口形式保证与悬挂式托盘的的移动无干涉。在物品的输送过程中安全平稳的转移到别的线体。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悬挂式托盘动力横移机构三维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悬挂式托盘动力横移机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附图3为悬挂式托盘动力横移机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附图4为悬挂式托盘动力横移机构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附图5为悬挂式托盘动力横移机构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中的1是纵向线体,2是顶升装置,3是动力棍道组,4是横向线体,5是“路口”段纵向线。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附图,其结构是包括纵向线体1、顶升装置2、动力棍道组3,横向线体4、“路口”段纵向线5。其中顶升装置2安装在纵向线体1需要移行的“路口”中间,分别对应横向线体4的两边;顶升装置2上安装的动力辊道组3的辊子面初始位置低于纵向线体1上的辊子面;动力辊道组3上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辊子转动;纵向线体1上对应的路口段安装有“路口”段纵向线5,其上的辊子面高度与纵向线体上的一样,横向线体4的辊子面与顶升到极限位置的动力轨道组3高度一样。
所述的顶升装置2是一端安装有旋转轴的动力辊道组3结构,可通过旋转避让的方法使悬挂式托盘通过。顶升装置2是中间留有供悬挂式托盘通过的缺口的两段动力辊道组。所述的“路口”段纵向线5是一端安装有旋转轴的动力辊道组结构,可通过旋转避让的方法使悬挂式托盘横向移行时通过。
所述的“路口”段纵向线是中间留有供悬挂式托盘横向移行通过的缺口的两段动力辊道组,其可以是与纵向线一体的结构,也可以是单独的一段辊道线。
所述的悬挂式托盘动力横移机构可以安装在“十字型”线体移行位置,也可以安装在“L型”线体移行位置。
所述的顶升装置2的结构是在一端连接有旋转轴的架子中,安装有动力辊道组,辊道组下面带有气缸或油缸连接的顶升结构;其结构也可以是顶升装置中间留有供悬挂式托盘通过的缺口的两段动力辊道组3,辊道组下面也分别带有气缸或油缸连接的顶升结构。这两段辊道组可以是在固定架子上的结构,也可以是在两端分别带旋转轴的架子上的结构,其旋转开合的方向可以使从线体下面转动到线体中,也可以是从靠线体的两边内侧转动到线体中。
横向线体是输送机生产线的总称,图中为横向放置,其形式包括同步输送线,以及非同步输送线,其结构是现有标准技术结构中的摩擦辊输送机、机动辊输送机、增速链式输送机、板链式输送机等。
动力辊道组的结构也为现有技术,其结构原理是辊子利用轴承与轴向连,利用轴上的链轮,通过电机、链条的驱动,使辊子转动,安装在线体上,则可带动工件前行或后退,称为动力辊,多个成组后则称为动力辊道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树生,未经王树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20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