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墙保温板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2383.8 | 申请日: | 2007-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1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金明 |
主分类号: | E04F13/075 | 分类号: | E04F13/075;E04F13/076;E04B1/8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221江苏省吴江市平望***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墙 保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行业中使用的外墙保温板。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对工作与居住环境的改善,建筑行业中对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建筑材料的保温要求是这个节能要求中很重要的一块。近年来,我国在建筑墙面的外墙外保温应用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研制了一系列保温节能效果好的外墙保温板材,其中以膨胀聚苯板为材质的外墙保温板隔热性能好、抗湿性高,深受市场的欢迎。但是现有的膨胀聚苯板外墙保温板基本都是长方体(或立方体)结构,前、后表面上都比较光滑,不利于粘结剂或者防护层附着在上面,增加了与墙体和外部的饰面层紧密贴合的难度;且整个外墙保温板的四个端面都裁切的非常整齐,在安装在外墙体上时,外墙保温板与外墙壁相贴,相邻的两块外墙保温板的相对的两个端面相贴合,安装这些外墙保温板基本都是通过手工操作,安装难度大,而且由于各块外墙保温板的端面加工精度有限且,相邻的两块外墙保温板在其相贴合的端面之间很容易出现间隙,降低保温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外墙保温板,粘结剂或者防护层能够非常方便的附着在该外墙保温板的前、后表面,而且易于安装,相邻的外墙保温板之间不易出现间隙。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外墙保温板,具有与墙体粘接的后表面、靠近外部饰面层的前表面、上端面、右端面、下端面、左端面,所述外墙保温板的上端面、右端面、下端面、左端面依次首尾相接,该外墙保温板的材料为膨胀聚苯板,所述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上具有多个用于挂浆的凹坑,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上端面上开设有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右端面延伸至外墙保温板的左端面的上缺口,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下端面上具有与所述的上缺口相匹配的下凸块;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右端面上也开设有从所述的保温层的上端面延伸至保温层的下端面的右缺口,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左端面上具有与所述的右缺口相匹配的左凸块。
所述的上缺口位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上端面的中部,所述的下凸块也位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下端面的中部。
所述的右缺口位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右端面的中部,所述的左凸块位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左端面的中部。
所述的上缺口位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上端面的前部,所述的下凸块也位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下端面的前部。
所述的右缺口位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右端面的前部,所述的左凸块位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左端面的前部。
所述的上缺口位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上端面的后部,所述的下凸块也位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下端面的后部。
所述的右缺口位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右端面的后部,所述的左凸块位于所述的外墙保温板的左端面的后部。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由于前、后表面开设有多个用于挂浆的凹坑,所以粘结剂或者防护层可以方便在附着在上面,有利于该外墙保温板的与墙体和外部饰面层的紧密贴合;由于在每一块外墙保温板的相对的端面上都设置相匹配的凸块与缺口,安装时只要将相匹配的缺口和凸块卡合,使安装更加方便,而且安装完毕后即可牢固的连接,强度高,不会轻易产生间隙,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后视立体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主视立体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附图4为附图3沿A-A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5为附图3沿B-B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后视立体图;
附图7为附图6沿A’-A’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8为附图6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其中:1、外墙保温板;11、后表面;12、前表面;13、上端面;14、右端面;15、下端面;16、左端面;131、上缺口;141、右缺口;151、下凸块;161、左凸块;2、凹坑;
1’、外墙保温板;13’、上端面;14’、右端面;15’、下端面;16’、左端面;131’、上缺口;141’、右缺口;151’、下凸块;161’、左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金明,未经张金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23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