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线振动硅微陀螺仪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33224.X | 申请日: | 200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5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苏岩;裘安萍;施芹;朱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19/56 | 分类号: | G01C19/56;B81B7/02;G01P9/04;G01P15/097;G01C21/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线 振动 陀螺仪 | ||
1.一种双线振动硅微陀螺仪,由上、下两层构成,上层为制作在单晶硅片上的陀螺仪机械结构,下层为制作在玻璃衬底上的信号引线,陀螺仪上层机械结构的内框架(7)通过检测支承梁(5a、5b、5c、5d)与外框架(6)相连,陀螺仪下层玻璃衬底上制作有地线(8)、驱动输入引线(9a、9b)、敏感输出信号引线(10a、10b),上层机械结构通过固定基座(1a、1b、1c、1d)对应安装在玻璃衬底上的固定基座键合点(11a、11b、11c、11d)上,使上层机械结构部分悬空在下层玻璃衬底部分之上,其特征在于:驱动支承梁(4a、4b、4c、4d)和检测支承梁(5a、5b、5c、5d)采用U型梁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振动硅微陀螺仪,其特征在于:外框架(6)通过驱动支承梁(4a、4b、4c、4d)与固定基座(1a、1b、1c、1d)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振动硅微陀螺仪,其特征在于:固定驱动梳齿(2a、2b)与外框架(6)上的活动驱动梳齿对插组成多组梳齿电容,每组梳齿电容相互交错排列,排成两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双线振动硅微陀螺仪,其特征在于:外框架(6)由一组直线形梳状静电谐振器构成,该每个静电谐振器由固定驱动梳齿(2a、2b)与外框架(6)上的活动驱动梳齿对插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振动硅微陀螺仪,其特征在于:在上层结构的活动部分的下方淀积金属层(14a、14b、14c、14d),使之与上层结构等电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线振动硅微陀螺仪,其特征在于:下方金属层(14a、14b、14c、14d)与固定基座键合点(11a、11b、11c、11d)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振动硅微陀螺仪,其特征在于:该陀螺仪的驱动方向的振动和检测方向的振动均为线运动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振动硅微陀螺仪,其特征在于:内框架(7)由3组直线形敏感梳状电极组成,每组电极均由固定敏感梳齿(3a、3b、3c、3d、3e、3f)与活动敏感梳齿电极交错对插组成,固定敏感梳齿(3a、3b、3c、3d、3e、3f)与内框架(7)上的活动敏感梳齿构成梳齿差动电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振动硅微陀螺仪,其特征在于:固定驱动梳齿(2a、2b)与固定驱动梳齿键合点(12a、12b)相连,固定敏感梳齿(3a、3b、3c、3d、3e、3f)与固定敏感梳齿键合点(13a、13b、13c、13d、13e、13f)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线振动硅微陀螺仪,其特征在于:敏感梳状电极为不等矩电极,即电极的左右间距不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322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